都江堰·青城山
时间: 来源:农民文摘-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成都附近的千古水利“都江堰”和道教名山“青城山”是四川的著名风景名胜。

  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之上,灌县西部,乘公共汽车需要两个小时。我到达时已经上午九点钟了,下车已是大汗淋漓。抬眼望去,都江堰就在眼前。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率领当地人民修建的一个大型水利工程,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而且至今仍然还在使用的水利工程。这个工程可以说是中国水利历史上的一座丰碑。两千多年来,蜀郡之所以号称“天府之国”,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其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可以说,都江堰是“天府”富庶之源,没有都江堰就不会有蜀郡的“天府之国”的美誉。

  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主要部分是渠首工程,它是灌溉系统的关键所在。渠首工程主要由鱼嘴分流堤、宝瓶口引流工程和风沙堰溢洪道三大工程组成。鱼嘴建于江心,它将岷江水一分为二,分别导入外江和内江。外江为岷江正流,内江为凿开玉垒山岩体所形成的宝瓶口,宝瓶口在开凿以前,原来是湔山离堆虎头岩的一部分,李冰根据水流之势和地形的特点,在缓坡上凿开一道底宽17米的砌形口子,成为内江进水咽喉。

  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多姿,有“离堆锁峡”之称,是历史上“灌阳十景”之一。又在离堆以下镇龙桥附件建两座水闸,将内江水剖成四条支渠,分别向南流去,灌溉成都平原。内外将之闸,筑飞沙堰,内江水流量过大时,可由此泄入外江,并排走泥沙、卵石,保护宝瓶口渠道。整个工程设计科学,布局合理,即可防洪又可灌溉,晋代《华阳志》评说:“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水旱从人,不知饥,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我首先参观都江堰的主体工程,放眼北望,整个都江堰如画卷一般展现在眼前。岷江两岸,群山逶迤,苍翠欲滴,空中时有飞鸟飞过,飞鸟之上还有悠悠白云和幽幽蓝天。岷江之中,汹涌澎湃,向南奔腾而来。浊流奔到宝瓶口后,一分为二,其中有一部分进入内江,那就是可以灌溉成都平原上的水流,鱼嘴就好像一只巨舰稳稳地停在江中。

  看罢都江堰的主体水利工程,我又参观了名胜古迹二王庙。二王庙依山而建,因势造屋,朱檐飞阁,高低错落,背依高山,面对大江,视野开阔,气势雄伟。庙内石壁嵌着历代治水格言,其中最著名是“深淘滩,低作堰,因势利导,因时制宜”。侧室还有历代文人墨客的题咏的书画,其中有民国时期著名的徐悲鸿、张大千、关山月等人的墨宝石刻。

  都江堰上横贯岷江的“交通要道”就是安澜索桥(珠浦桥)。该桥是名播中外的古索桥,位于都江堰鱼嘴分水堤之上,横跨内外两江,全长500多米,就像一条长龙横跨江上。我踏上索桥,只见桥下江流急促,滔滔洪水,让人惊骇。江风呜呜有声,吹得索桥左右微晃。南北望去,岷江两极皆不可见,而夹岸高山却更加巍峨壮丽。站在索桥上,整个都江堰的主体工程都展现在眼前。我心下想,两千多年的古人能做这样大的工程,真是了不起。前人建起来的都江堰,给后人带来了多少便利和财富呀,李冰父子是真正的人民英雄。

  第三天早晨我乘车前往青城山游玩。有人说天下好山好水,仙占三分,道占三分,佛占三分,那剩下的一分才是天下人平分的。青城山是块风水宝地,成为道家的发祥地之一。早在公元二世纪东汉时期,张道陵在大邑境内的鹤鸣山学道,以老子的《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创立了“五斗米教”,又称“天师道”,这样,道教便在四川正式建立。

  张道陵来到青城山,发现青城山深幽涵碧,便于此结茅布道,青城山就成了张道陵天师修真传道的圣地,从此名声远扬,后来道教把它列在“十大洞天”中的“第五洞天”。道教崇尚自然,主张“清虚自持”“返璞归真”。时至今日,山上保存完好的道教宫观有数十座,始终保持林深山秀、环境优雅,而且大多数宫观里都珍藏着大量古迹文物和近代名家手迹。青城山可以说是一座“道教博物馆”。

  天师洞在青城山山腰,是青城山现存最大的道观。来青城山的人要是不进这个洞就等于没来青城山。因为,这里是张道陵当年修道讲经的处所,其亲手种植的银杏树,已经历经有1800多年的风风雨雨,如今高已数十米,依然枝繁叶茂。

  登上海拔1600米的青城山的最高点,碧波万顷的川西平原展现我的脚下,心中自然产生一种“山登绝顶我为峰”的快意。绿色大地上有一条河流在滚滚南下,那是奔腾的岷江。再向极远处望去,整个岷江流域,乃至整个四川盆地都尽收眼底了。

  青城山,可谓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的典范。遍布山中的瀑渊潭、曲桥道,都很有原始野趣。其他景点如掷笔槽、访宁桥、老君洞、月城湖、金鞭岩、水晶深洞、泰安寺、龙隐下道,白云佛洞、白云古寺(寨)、翠映湖、百丈长桥等都是值得去看一看的,但我不可能一一观看,只捡了最主要看一看,其余的不得不割舍去了。

  徐光学

责任编辑:霍然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