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福建龙岩武平县的返乡创业大学生王秀珍格外忙碌:穿梭在田间地头,指导百香果果苗种植,和农户签订供销协议,诊脉果苗长势……短短几天,她已跑了4个乡镇。“正是春耕时分,百香果需要栽苗、培土、施肥,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认真仔细。人勤地不懒,希望今年有个好收成。”
眼看着百香果变成农民的“致富果”“黄金果”,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拳头”产业。王秀珍感慨,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
互联网+让土特产飞出大山
“85后”的武平姑娘王秀珍大学毕业后在北京、福州等地闯荡多年,2013年决定返乡创业。“家乡绿水青山中藏着红菇、灵芝、金线莲等农产品。各种农产品种类繁多、原汁原味,但由于没有好的销售渠道,一直是养在深闺人未识,村民们辛劳而清贫。”
王秀珍回到武平,立志要用自己掌握的互联网电商知识把家乡的原生态农产品推向全国。刚回来时,乡亲们不理解,好不容易考出大山,为什么要回来?“面对质疑,我用行动说话。”有些腼腆的王秀珍谈到自己回乡创业的决定时,神色坚定。
和很多的创业者一样,王秀珍创业路并非一帆风顺。为了发掘更多优质原生态的农产品,王秀珍经常独自一人开着车往深山里跑。蜿蜒的盘山小路,有时候只容许一辆车通行,车窗外就是陡峭的悬崖,一段路走过来,握方向盘的手掌满是冷汗。
秉持客家人勤劳、吃苦、不服输的性格,王秀珍还是坚持下来。针对农户的顾虑,王秀珍总会用家乡话和农户们拉家常,用手机给他们演示电商平台的运作。一来二往,很多农户选择了和王秀珍建立起销售合作关系。随后,王秀珍创建了自己的农业公司,并承包120亩土地建设生产基地,主要经营红菇、灵芝和金线莲等特色农产品。慢慢地,创业走上正轨。
百香果成“网红”产业
走在武平县的乡间道路上,不时可以看到“少养猪多种果,要种就种百香果”的标语。近年来,这个曾经为污染所苦的生猪养殖重镇,把百香果作为养殖户转业转产的新出路。伴随生猪养殖的下降,当地百香果种植面积从2016年的600多亩发展到如今的突破了2万亩。
武平县的产业转型为王秀珍提供了新契机。在她看来,由于地热条件好、昼夜温差大、丘陵地貌多,生态条件良好的武平非常适宜种植百香果,所产果子色泽鲜亮、味道甘醇、香气独特。随后,王秀珍创办了武平县优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带领乡亲们投身百香果种植与销售。
王秀珍说自己对百香果是“全情投入”:每年有一大半的时间往乡下跑;每天都要在20多个百香果微信群里浏览信息并忙着网上接单。说起近年来在这颗“时髦”水果上的起起落落,王秀珍说做农业就要脚踏实地,急不得也快不得。
品质过硬,是首要课题。为带领乡亲们育好苗种好果,王秀珍通过对接福建省农业农村厅育苗基地建设项目,建立了武平首家百香果标准化育苗基地。基地通过专家全程对接指导,年可培育百香果种苗100万株以上,为6000多亩百香果基地提供种苗。王秀珍随后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推广高产、优质百香果种苗及标准化种植管理模式。
在王秀珍的带动下,200多户农户投身百香果种植,去年平均人均增收6500元以上。王秀珍还为贫困户提供技能培训、技术指导、产品回收等帮扶,并对贫困户的日常生产进行量化指导,提高种植效率,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武平县民主乡原先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钟瑞凤,一直靠种粮糊口维生。2018年他种植了1.4亩百香果,去年收入近万元,摆脱了贫困。
延展产业链打造特色品牌
2019年8月31日,淘宝女主播薇娅直播推介武平“黄金果”,2万箱百香果被抢光。百香果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网红果”。
“武平百香果,今天你吃了吗?”响亮口号的背后是品牌的底气。“我们改变以往先生产再找市场的做法,把打造品牌、开拓市场摆在重要位置。”王秀珍说,“我们把产地优势变成市场优势、品牌优势。政企联动,带动整个产业火起来、活起来。”
在当地政府支持下,优达农业公司与阿里巴巴合作“武平百香果出海项目”,2017年12月百香果销往香港,去年又销往澳门。
为解决百香果销售问题,王秀珍牵头建设运营了武平县百香果分拣中心,中心设置分拣、装卸、收发货、储存、速冻、保鲜及初加工等功能区,为全县果农提供一站式服务,每日最高可分拣百香果5万斤。
百香果产业如何进一步规模化发展?王秀珍认为,如果只看到眼前的鲜果火爆行情而忽略产业链延伸,市场饱和又要面临销售困难。应当瞄准高精尖、高质量,继续坚持“技术为先”,把住源头品质;以更宽泛的思维,做好前瞻性规划,延长产业链。
随着加工与综合工艺不断改善,武平百香果的“全果利用”不再遥远。如今,优达公司在销售鲜果同时,积极探索深加工产品研发,推出百香果干、百香果酸奶饮品等系列“网红”产品,深受网民青睐。“以后果皮还可以做饲料,百香果还可应用于生物医药领域等,值得期待。”王秀珍说。
“大山深处逐梦想。既然选择了返乡,就要坚持下去。”王秀珍说,自己最大的希望就是把家乡的山水美景利用起来,与乡亲们一起实现致富梦,因为她的根在这里。
(董建国)
摘自《福建日报》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