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国粮食作物春耕春管技术意见
时间: 来源:农民文摘-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一、华南地区

  目前,正值早稻育秧和春玉米播种的关键时期,冬种马铃薯陆续收获上市,春耕春管春收全面展开。

  一是适时早播育壮秧。当日均温稳定通过12℃时,避开阴雨天气,抢晴播种,为水稻生产争取主动。选用高产、优质、多抗和生育期适宜的品种,秧田选择靠近水源、土壤肥沃、含沙量不高、方便管理的地块,亩用种量杂交稻1.25~1.5公斤、常规稻2.25~2.5公斤。按照“冷头浸种、冷中催芽、冷尾暖头播种”的原则,及时浸种、催芽、播种。采用集中育秧、工厂化育秧等方式和编织布隔层育秧、大孔塑盘育秧等技术,配合用药,匀播稀播,培育带蘖壮秧。一般秧龄20~25天、叶龄3.5~4.5叶时移栽,亩基本苗杂交稻1.8~2.2万蔸、每蔸2苗,常规稻2.0~2.3万蔸、每蔸3苗。

  二是合理密植抢进度。根据春玉米品种类型确定合理密度,一般紧凑或半紧凑型品种亩保苗3600~4000株、平展型品种3200~3500株、青贮玉米4000~4500株,采用单行单株或双行单株方式播种,加快播种进度。

  三是强化田管促苗壮。对早稻,一般亩基施农家肥750~1000公斤、尿素7~10公斤、钙镁磷肥35~45公斤、氯化钾7~10公斤,分蘖期亩施尿素6~8公斤、氯化钾4~5公斤;干湿交替、湿润或薄水分蘖,够苗时晒田控苗,多次轻晒。对春玉米,5~6叶期亩施复合肥15公斤和尿素5公斤,兑水淋施根部,促苗早生快发;地膜玉米1~2叶期破膜露苗,露地玉米4~5叶期定苗,拔除弱苗、劣苗和杂苗。

  四是防灾减灾降损失。对早稻,防御“倒春寒”,播种后用农膜覆盖防寒保暖。对玉米,防止苗期积水,抽雄前后如遇干旱及时补灌造墒。对马铃薯,遇低温冷害,可采取覆盖防寒、排水防寒、施肥抗冻、药物防冻等措施;如遇连阴雨要及时排水,避免浸泡,影响产量和品质。

  五是防控病虫保丰收。对早稻,移栽前3~5天打好送嫁药,预防螟虫、稻瘟病、水稻黑条矮缩病等病虫害;移栽后5~7天,结合施肥化学除草。对玉米,重点抓好草地贪夜蛾等病虫害防治。对马铃薯,重点防治晚疫病,选择低毒低残留农药进行防治。

  六是适期收获增效益。目前,马铃薯收购价较高,对已成熟的马铃薯要及时抢收上市,增加效益。对晚疫病或窄缘施夜蛾发生较严重的田块,适当提前收获,减少损失。2月底至3月成熟的马铃薯,加快收获,确保春耕顺利开展。

  二、西南地区

  小麦处于孕穗抽穗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

  一是肥水运筹促灌浆。有灌溉条件的小麦田及时补水,亩追尿素8~12公斤,或亩用3~5公斤尿素根外喷施;无灌溉条件的田块,抓住降雨时机追肥,或亩用3~5公斤尿素(磷酸二氢钾)根外喷施。

  二是防灾减灾促恢复。在寒流或低温冷害来临前及时灌水或喷施防冻剂,减轻低温危害。冻(冷)害发生后,及时追施速效氮肥或叶面喷施尿素和磷酸二氢钾混合液等叶面肥,促进植株恢复生长。

  三是强化预警防病虫。近期气温回升快,要加强预警监测,做好统防统治。重点抓好小麦条锈病和蚜虫的防控,科学用药、及时打药,提高防效。

  三、长江中下游地区

  小麦起身拔节,早稻准备育秧,春耕春播即将展开。

  一是强化田间管理。根据“旺苗适当推迟、弱苗适当提前”的原则,分类施好小麦拔节肥。对壮苗,在叶色正常褪淡、植株基部第一节间接近定长、第二节间伸长1~2cm、叶龄余数2.5左右时,亩施尿素5~8公斤和高效复合肥15公斤左右。对旺苗,如果叶色偏深田块,待叶色褪淡后亩施尿素5公斤、高效复合肥10公斤左右。对弱苗,适当早追肥,一般亩施尿素8~10公斤和高效复合肥15~20公斤。在剑叶抽出时施好孕穗肥,促进大穗多粒。

  二是做好早稻育秧。选择优质、高产、多抗、广适的早稻品种,提前备足秧盘、营养土(基质)、无纺布、播种机械等产品和装备。坚持控种、控水、化控的“三控”原则和“浸种消毒、精做秧板、精准肥水、适时揭膜”的技术路线,因地制宜选择湿润育秧、旱育秧、场地育秧、工厂化育秧等育秧方式和配套技术,根据当地最佳抽穗期确定适宜播种期,分期分批播种,提高秧苗素质,确保适期移栽。

  三是强化防灾减灾。对渍害,抓紧清沟理墒,做到畦沟、腰沟和边沟三沟配套,及时排水降渍。对“倒春寒”,在寒流或低温冷害来临前及时灌水,减轻低温危害;冻(冷)害发生后,及时追施速效氮肥,或叶面喷施尿素和磷酸二氢钾混合液、叶面肥,促进恢复生长。

  四是强化绿色防控。立足“早发现、早预警、早防治”,重点加强小麦纹枯病、白粉病、赤霉病等病虫害防控。选择高效、低毒、环境友好型农药,选用新型高效植保机械,提高农药利用率,促进农药减量增效。充分发挥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的主导作用,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根据杂草种类和草相特点,及时化学除草,控制杂草危害。

  四、黄淮海地区

  小麦从南到北陆续开始返青,春播作物开始整地备播。

  一是分类管理促转化。对壮苗,肥水适当后移,拔节期施肥浇水,保壮苗稳长。旱地麦田在土壤返浆时借墒或借雨追肥。以稳为主,起身期喷施化控调节剂,缩短基部节间,控制植株旺长,防止后期倒伏,拔节中后期可酌情结合灌水追肥。对弱苗,以促为主、两次追肥,第一次在返青期5厘米地温稳定在5℃左右时追肥浇水,亩施尿素5〜8公斤和适量的磷酸二铵,第二次在拔节期亩施尿素5公斤,提高成穗率,促进小花发育,增加穗粒数。对旺苗,以控为主,早春镇压蹲苗,避免分蘖过多、群体过大;起身期喷施生长抑制剂,控制基部节间伸长,防止倒伏。

  二是防灾减灾促恢复。对“倒春寒”,参考长江中下游地区进行防控和灾后补救。对干旱,根据水源条件抓好补灌补墒,抗旱保苗。

  三是监测预警防病虫。监测预警病虫草害,备好药剂药械,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防治,搞好专业化统防统治。抓住3月上中旬适期防治,搞好早春化学除草。

  四是春耕备耕提质量。加强种、肥、药市场监测,确保花生、棉花等春播作物农资供应。充分发挥农机的主力军作用,做好人员培训、机具准备和检修、维修配件供应等,组织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及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组织开展代耕代种代管服务,着力提高春耕生产质量。

  五、西北地区

  小麦从南到北陆续返青,玉米春播即将展开。

  一是因地因苗抓田管。对旱地小麦,以耙耱镇压、提墒保墒、促弱转壮为重点,顶凌耙耱、追肥,蓄墒保水,促弱转壮;底肥不足、苗黄苗弱的麦田结合顶凌耙耱或小雨后趁墒追肥,亩施4〜8公斤尿素,促转化升级;冬前群体过大、土壤肥力较高的麦田,返青期不追肥,起身拔节期趁雨酌情追肥。对水地小麦,参考黄淮海一二三类苗和旺苗进行管理。

  二是防冻抗旱保群体。对“倒春寒”,参考长江中下游地区进行防控和补救。对干旱,广泛开辟水源,及时浇水,提倡节水灌溉和水肥一体化,配合镇压划锄,减轻干旱影响。

  三是防控病虫早除草。重点加强小麦条锈病、茎基腐、白粉病、红蜘蛛等病虫害防控,争取早发现、早防治,提高防效。在日均温稳定通过8℃以后,选择晴好天气,上午10点至下午4点,选择对路除草剂化除作业;严格按照使用浓度、适宜时期和技术操作规程操作,以免发生药害。

  四是春耕备耕打基础。大力推广春玉米垄沟种植、节水补灌、集雨窖灌等抗旱技术,确保一播保全苗。选用抗旱、耐密、宜机收的优良品种,适时适墒播种,确定适宜密度,确保苗全苗齐苗匀苗壮,打好高产稳产基础。

  六、东北地区

  水稻育秧和玉米春耕正在抓紧准备,即将全面展开。

  一是做好春耕备耕准备。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早备耕,及时整地,提高适期、适墒播种比例。组织农机合作社或服务队做好农机检修和春耕生产准备。

  二是抓好水稻育秧管理。通过晒、选、浸、催,做好水稻种子处理和催芽,选择气温稳定通过5℃以上的天气播种。采用大棚育苗的秧田在播种摆盘后覆盖无纺布或地膜,水田高台育苗的秧田可平铺无纺布覆盖,本田育苗的秧田平铺无纺布覆盖后拱棚覆盖。育秧后适时炼苗补水,对大棚育苗覆盖无纺布或地膜的,在秧苗青头时揭掉地膜,无纺布可在秧苗2叶后撤出,也可先撤大棚膜后再揭无纺布。秧苗1叶1心后,严密监控育苗棚内温度,及时通风炼苗。出苗后适量补水,以浇灌、喷灌为主,严禁大水漫灌。移栽前酌情追施送嫁肥,促进尽快发根。结合调控育苗棚内温湿度,在1叶1心、2叶1心时及时进行药剂防控病虫害。

  三是强化适时适墒播种。做好玉米种子处理,选择适宜种衣剂包衣或药剂拌种,提高出苗率。根据当地气温、土壤墒情和作物特性,确定最佳播期,适时适墒播种。对墒情适宜田,采取机械精量播种,一次性完成播种、施肥和镇压等作业。对墒情较差田,采取免耕播种或平播、垄沟播种等方式,适当深播或深覆土,加重镇压;也可采取地膜覆盖、膜下滴灌等抗旱节水播种。对旱情较重地块采取“坐水”播种。对土壤湿度大的田块,提早起垄散墒、提高地温,垄上播种,适当浅播或浅覆土,并隔天镇压。

  四是加强苗期田间管理。玉米发芽出苗阶段及时查田,若缺苗严重,及时补种或改种早熟品种。适时疏苗定苗,非单粒精播地块,及早间苗定苗,缺苗处可在同行或相邻行就近留双株,保证留下的植株均匀一致,群体结构合理。出苗后要及时行间深松,达到防寒、增温、松土、促根、灭草目的,促进生长发育。

责任编辑:霍然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