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晋以降,无论是寒门蓬户,还是名门大族,大都提倡“耕读传家”。古人为什么选择“耕读传家”?
第一,守护祖先香火。传统农业社会,人即便官居一品、富甲天下,祖先坟墓、家族祠堂所在地才是身心的归宿和灵魂的寄托,才是真正的“家”。守护祖茔、礼敬祠堂不仅是一种孝道的文化迫力,也是身份认同催生的行为选择,所以才有了“叶落归根”“告老还乡”的心理需求和社会性集体行动。
以“耕”养生保家,以“读”立身报国,功成名就,再回归故里。如此代代相循,实现了城与乡、家与国的有序互动。
第二,淬炼子孙心性。明末清初,世局大乱,民间大儒张履祥避居乡野,督促子孙辛勤务农。为什么?首先,守身守心。务农可以解决基本温饱,衣食不愁就可以不求人,保持人格独立,恪守廉耻之道。其次,培德立品。务农一道,艰苦繁难,既可以培育勤俭的好品格,也可以锻炼身体,磨炼意志。再次,知本知足。务农知道什么时候该自己勤奋努力,什么时候该求人帮忙或者还人情,什么时候该守着老天等雨来,这就明白了自处之道和礼让之道,还知道了人力和天时的关系。
但晨昏之间、劳作之余、农闲之际,张履祥仍要求所有子孙必须刻苦读书,自我磨砺,既提高自身素养,也为未来入世做好准备。
第三,家族内部分工。南宋倪思建议:父祖辈一定要为子孙规划资身、养家之术。有才思的修习举业,博取青紫;其他人或经商谋生,或务农养家。
第四,抵御外来风险。康熙朝宰相张英之母吴氏,精通《毛诗》《孝经》,生当明清鼎革之际,虽是身居闺阁的女性,却能明判天下大势,无数次让全家化险为夷。
崇祯末年,丈夫张秉彝本有机会选授大官。但吴氏认为:世道混乱,如果继续做官,要么身殉旧朝,要么效命新王。两样选择都很危险,与其履危蹈险,倒不如另选他途——退隐江湖,耕读传家。后来张家躲避匪患兵火,颠沛流离,家无定所。但无论是身处桐城乡间,还是蜗居南京小屋,吴氏对子女的教育从未间断。后来张英位极人臣,但秉承母教,终生以“敬愼”自律。
实际上,“耕读传家”是一个家族防范、抵御不可控风险的最佳路径:“耕”确保子孙基本的生存来源和人格独立;“读”则提升子孙修养和技能,为家族未来复兴奠定基础。
(刘云生)
摘自《深圳特区报》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