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病防控技术
时间: 来源:农民文摘-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一、概述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又称波浪热、地中海热、马耳他热,也叫懒汉病等,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牛、羊、猪、鹿、犬等哺乳动物和人类共患的一种传染病。我国卫健委将布病列为乙类传染病,农业农村部将布病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布鲁氏菌(brucella)球杆状菌,革兰氏染色阴性G-;科兹洛夫斯基染色呈红色。目前已确认的布鲁氏菌至少有下列十一个种:牛种布鲁氏菌(B.abortus,1-7和9生物型)、羊种布鲁氏菌(B.melitensis,1-3生物型) 、猪种布鲁氏菌(B.suis,1-5生物型)、犬种布鲁氏菌(B.canis)、绵羊附睾种布鲁氏菌(B.ovis)、沙林鼠种布鲁氏菌(B.neotomae)、田鼠种布鲁氏菌(B.microti)、鳍型布鲁氏菌(B.pinnipedialis)、鲸型布鲁氏菌(B.ceti)、B.Inopinata、B.papionis。传统的布鲁氏菌为前六种,其中羊种布鲁氏菌对人和动物致病力最强。动物感染布病的主要症状是生殖系统受到严重侵害,主要通过皮肤黏膜、消化道、呼吸道等三种途径传播,交媾、苍蝇携带、吸血昆虫叮咬进行传播较少。

  (一)布病的流行特点:

  1. 性别和年龄:家畜感染布鲁氏菌的比例是母畜比公畜多,成年畜比幼年畜多,第一次妊娠母畜比分娩过的母畜发病多,而且流产率高。2. 季节性:一年四季都能发病,以产仔季节为多。布病流行存在明显的季节性高峰期,北方牧区羊群流产高峰期为2〜4月。3. 地区性:家畜饲养密集区发病率高,牧区明显高于农区,农区高于城镇。新老疫区流行形式不同,新疫区会突发急性病例,经常造成牛群或羊群暴发性流产;老疫区很少出现广泛流行,但是子宫炎、乳房炎、关节炎、胎衣不下、久配不孕的动物比较多。布病能够垂直传播,患病母畜能造成胎儿先天性感染。

  (二)布病的主要危害:

  1. 家畜流产、不孕、空怀、繁殖成活率低、乳和肉产量下降等问题造成经济损失;2. 布病患者劳动能力下降甚至丧失,严重者影响生育能力,患者由于治疗布病或者劳动能力丧失造成经济负担;3. 人接触被感染的家畜及其污染物可造成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被布鲁氏菌感染的肉、奶等产品处理不当可造成食源性布鲁氏菌感染。

  二、症状与诊断

  (一)症状

  羊布病临床症状:羊感染布病后的潜伏期长短不同,感染后呈隐性经过,除流产外不表现临床症状。流产通常发生在妊娠后的3〜4个月,但流产前的预兆不明显。一些绵羊在流产前2〜3天表现精神沉郁,食欲减退,阴道流出黏性分泌物。流产的胎儿多为死胎,成活的极度衰弱,发育不良。羊流产后体温可持续10〜15天不下降,阴唇潮红肿胀,通常并发子宫内膜炎(可导致病羊不孕)、多发性关节炎等,乳房肿大,乳量减少,患肢跛行。病羊流产后能自愈,但过程较缓慢。

  病公羊经常发生睾丸炎、附睾炎以及多发性关节炎等,睾丸触诊局部发热并且有痛感。通常羊感染布病病程缓慢,预后不良。

  牛布病临床症状:牛感染布病后的潜伏期长短与多种因素有关,一般是2周至6个月,但多数在30〜60天。妊娠母牛最明显的症状是流产,流产可以发生于怀孕各阶段,但多发生在怀孕后6〜8个月。母牛流产前有分娩预兆象征,阴唇和乳房肿大,荐部和肋部下陷,阴道黏膜发炎,阴道中排出灰白色或灰红色黏性或脓性分泌物。一般出现分娩征兆2〜3天后,母牛发生中度产痛后排出胎儿,部分母牛没有任何前驱症状突然发生流产。流产胎儿大多是死胎,有时产生弱胎但一般很快死亡。流产后经常见胎衣停滞和子宫内膜炎,患牛产奶量下降。

  非妊娠牛常出现膝和腕关节炎、滑液囊炎、淋巴结炎等症状。患病公牛阴茎潮红肿胀,发生睾丸炎、附睾炎,睾丸肿大、坚硬、触诊有痛感,也会有关节炎及局部肿胀等其他症状。

  猪布病临床症状:不同猪群表现不完全相同,但通常猪布病的临床症状较牛羊明显。母猪最主要的症状也是流产,多发生在妊娠第3个月。流产前母猪乳房和阴唇肿胀,阴道排出黏性脓性分泌物。流产后很少发生胎衣停滞,产后一般8〜10天能够自愈,但阴道可能持续排菌长达30天。个别发生胎衣停滞的母猪继发子宫内膜炎,造成屡配不孕。正常分娩或早产时,可产生弱胎、死胎、木乃伊胎,也可能有完全健康仔猪。公猪主要症状是一侧或两侧睾丸炎或附睾炎,睾丸肿大、硬固、局部热痛,性欲减退或消失。慢性病例可能导致睾丸萎缩,失去配种能力。个别病猪还可能发生皮下肿胀,以及由关节炎引起跛行等;当椎骨发生病变时可以导致后肢麻痹。

  犬等其他动物布病临床症状:大多数病犬无明显临床症状,尤其是青年犬和未妊娠犬。妊娠母犬大多在妊娠后期发生流产,流产后阴道可长期排出分泌物,流产胎儿多为死胎,活胎也往往很快死亡。公犬常见睾丸炎、附睾炎、阴囊皮炎等,绝育犬很少感染布鲁氏菌。

  鹿对布鲁氏菌高度易感,母鹿常在6〜8个月发生流产,流产胎儿多为死胎,公鹿常发生睾丸炎和附睾炎,一侧或两侧睾丸肿大明显;野兔布病多表现为皮下及脾、肺、睾丸发生化脓性坏死性病灶;双峰驼感染时的症状不明显,可引起散发性流产,单峰驼感染较少。

  (二)诊断

  养殖户发现家畜出现早产、流产症状等疑似感染布病的,应该立即向当地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者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采取隔离、消毒等防控措施。

  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按照《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规定开展牛羊布病的诊断。动物布病可以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诊断,实验室诊断包括血清学诊断和病原学诊断。

  1.血清学诊断方法

  血清学诊断是基于布鲁氏菌特异性抗体的检测,初筛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也可采用荧光偏振试验和全乳环状试验等。确诊采用试管凝集试验,也可采用补体结合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

  2.病原学诊断方法

  (1)显微镜检查:采集流产胎衣、绒毛膜水肿液、肝、脾、淋巴结、胎儿胃内容物等组织,制成抹片用柯兹罗夫斯基染色法染色镜检,布鲁氏菌为红色球杆状而其他菌为蓝色。

  (2)细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必须在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进行。

  (3)PCR 等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采集患病动物脾脏、淋巴结等分菌率高的组织,提取核酸后进行检测可以发现组织中是否存在布鲁氏菌特异性核酸。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还可以对分离到的布鲁氏菌进行种型鉴定等,对布病流行病学调查具有重要意义。

  三、防控措施

  (一)做好日常管理

  1.防止从疫区引入感染动物,不从疫区引进可能被布鲁氏菌污染的饲草、饲料和动物产品等,加强车辆和外来技术服务人员管理和消毒工作。

  2.加强饲养管理,做好日常临床观察,发现疑似布病流产病例要按要求上报,并尽快做出诊断。

  3.建立健全养殖档案。记录包括动物的调运、饲养、生产、用药、免疫、发病、流产等临床症状相关记录。

  (二)日常预防性消毒

  消毒可以切断布病等疫病的传播途径,有效预防与控制疫病传播和蔓延。布病对消毒剂抵抗力不强,百毒杀、过氧乙酸、新洁尔灭、含氯消毒液、火碱等常用消毒剂在工作浓度内都可以有效杀灭布鲁氏菌。

  日常预防性消毒需要做好以下事项:饲养场门口设置消毒通道或消毒池并确保消毒剂的有效性;养殖场地和动物圈舍定期进行喷洒消毒;产房在动物生产前后分别喷洒消毒一次;诊疗器械、配种器械等用具可以浸泡消毒液或者高压进行消毒;牲畜粪便发酵后使用;病死动物和流产物等焚烧或者深埋。

  (三)避免买到布病阳性动物

  为防止买到感染了布病的家畜,养殖户在购买前需要了解购买动物所在地是否有布病流行,确保从非疫区购买。由于布病潜伏期较长,因此买入动物要隔离检疫45天后再混群饲养。

  (四)定期检疫,淘汰阳性动物

  阴性群每半年开展1次布病检测,发现阳性动物后上报,由当地畜牧兽医部门按照布病防治规范进行处置;凡是检测出阳性的畜群要加大检测频度,间隔1〜3月检测1次。奶牛等可以取奶样进行全乳环状试验,每年4次以上。通过检疫可以及时发现阳性动物,避免传播。

  (五)疫苗接种

  免疫是控制动物布病的最重要措施之一。通过疫苗免疫可降低动物布病的感染率和传播概率,减少动物因感染布病而流产。我国用于动物布病免疫的疫苗主要有猪种布鲁氏菌2号弱毒苗(S2)、羊种布鲁氏菌5号弱毒苗(M5)和牛种布鲁氏菌19号弱毒苗(A19)。

  布病疫苗虽然是弱毒疫苗,但是对接种动物和接种操作人员仍有一定致病性。在进行免疫接种时需要按照疫苗使用说明书选择接种途径和接种剂量,以保证免疫效果。防疫人员做好个人防护措施,避免意外感染。

  疫苗免疫时还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种公畜不进行免疫。接种动物服苗当天、前1天和后1天动物避免食用含有抗生素添加剂的饲料等食物。

  2. 疫苗是弱毒活疫苗,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需要低温冷藏。使用前确定疫苗在有效期内,保存完好。

  3. 疫苗稀释要按照疫苗产品说明书进行,稀释后的疫苗要在冷藏箱低温放置,在规定时间内用完。

  四、人员防护

  接触家畜等传染源机会越多则感染布病风险越高。养殖户、畜牧场饲养员、挤奶工、屠宰人员、兽医、从事布病科研防治工作的研发及生产人员等都是布病的高危人群。人员防护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职业易感人群(养殖户、畜牧场饲养员、挤奶工、屠宰人员、兽医、从事布病科研防治工作的研发及生产人员)应该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消毒。严禁在工作场所吸烟、吃零食、喝水。每次工作结束后要对手、脸等可能被污染的部位进行清洗消毒;如果工作时受伤,应及时处理伤口,当手、脚等部位有伤口时应停止工作。怀疑感染布病时要尽早到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医院进行诊疗。

  二是在采血、接产、饲养、挤奶、剪毛,屠宰以及加工皮、毛、肉等过程中要做好个人防护和消毒措施,要佩戴乳胶手套和线手套、帽子、口罩,穿工作服,必要时穿防护服、围裙、胶鞋。

  三是科学饲养卫生饲养,杜绝人畜混居。饲养人员应经常晾晒家畜的圈舍,及时清理粪便、污物等,同时经常进行消毒。饲养过程中需要重视消毒,对畜舍、场地环境、人员、车辆、用具和饲料、饮水等进行的定期消毒,可以预防布病发生。

  四是提高个人防护意识,不食用未消毒的生乳以及未煮熟的内脏和肉。严禁宰食阳性畜、病畜,也不得加工和销售阳性畜、病畜的肉、乳等。要及时将阳性畜、病畜进行无害化处理,避免直接接触病畜及其排泄物,阴道分泌物,胎衣等,并对被污染的场地进行及时消毒。

  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 迟庆安 范伟兴

责任编辑:霍然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