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专门侵犯神经系统的人畜共患病,一旦发病,死亡率为100%。狂犬病主要发生在亚洲和非洲,我国属于狂犬病高发国家,病例呈现“三多”的特征:一是农村地区病例较多,农民一般占病例总数的50〜70%;二是男性病例较多,约为女性的1〜2.5倍;三是15岁以下儿童和40岁以上人群发病较多。从地域分布上看,我国所有省份均报告过狂犬病病例,狂犬病主要发生在长江以南地区,近几年呈现由南向北、由高发省份向低发地区蔓延的趋势。整体来说,虽然近年来发病人数明显降低,但发生狂犬病的乡镇数明显增加。
狂犬病病毒能感染几乎所有温血动物,目前患病犬仍是我国狂犬病最主要的传播来源,近年来在狐狸、獾、貉等多种野生动物中都出现了狂犬病疫情,导致大量家畜感染死亡的事件。
二、症状与诊断
(一)症状
狂犬病最常见的传播途径是患病动物的咬伤、抓伤、舔舐伤口或者黏膜,狂犬病病毒主要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侵入人体,经神经末梢上行侵入中枢神经系统使其受损,从而造成一系列的神经症状。
1. 动物患狂犬病症状:
几乎所有温血动物都对狂犬病病毒易感,不同的动物症状有所差别。
(1)犬:分为狂暴型和抑郁型。
①狂暴型病程可以分为三期。
前驱期:主要表现是性情明显改变,如忧虑或害怕,并有神经过敏。有的病犬表现出对主人异常友好,摇尾乞怜,但在轻微的刺激下也会咬人,主动攻击生人;有的离群独处,不与其他动物待在一起,对主人变得无感情,有的出现异食癖,如吃土、咬草、咬木头等。
兴奋期:表现为坐立不安,跑来跑去,吠叫无常,此时已不能辨认生人和熟人,而表现出攻击人的疯狂状态,很多人就是在这时被咬伤发病的
麻痹期:病犬耷拉着尾巴,或尾巴夹在两腿之间,嘴巴不能闭合,顺嘴流口水,吞咽困难,想喝水而不敢喝,走起路来摇摇晃晃,全身被毛竖起。进入晚期,病犬呼吸困难,全身衰竭而死。
②麻痹型表现得很安静,可能不攻击人或抚摸它时攻击人,并且不喜欢吃东西,大量流口水,轻度瘫痪,最后死亡。
(2)猫:多表现为狂暴性。前驱期通常不到1天,兴奋期通常持续1〜4天,病猫喜隐于暗处,并发出凄厉的叫声,继而狂暴,凶猛地攻击人畜。因其行动迅速,不易被人注意,又喜欢攻击头部,因此比犬的危险性更大。麻痹期通常持续1〜4天,最后惊厥、昏迷而死。约25%的病猫表现为麻痹型,在发病后数小时或1〜2天内死亡。
(3)猪:最初呈现应激性增高的现象,病猪拱地,摩擦被咬部位,继则狂暴而有攻击性,咬伤人畜,最后麻痹死亡。
(4)牛:病程早期易怒、出现明显主动攻击性,攻击其他牛、人、篱笆桩等,异食癖、打哈欠、磨牙、流涎、发出嘶哑吼声,体温升高。公牛性兴奋性增强。中期厌食、步态摇摆、拖蹄、里急后重、腹泻、尿频、尾巴麻痹,后期逐渐侧位卧倒、昏迷。
(5)羊:表现不安、用蹄刨地、高声吼叫、并啃咬周围物体,磨牙、流涎,出现主动攻击性,攻击其他羊、人、篱笆桩等,不断咩咩叫。最后出现麻痹症状死亡。
(6)骆驼:早期不合群、与其他骆驼保持距离,磨牙、流涎、发出嘶哑吼声,大量流汗,从双峰、全身的毛尖上往外流汗,似水洗样。咽麻痹后吞咽困难。出现主动攻击性,攻击其他骆驼、人等。中期四处游荡或漫无目的蹒跚而行,里急后重,腹泻、尿频。无目标的奔跑,累了爬一会又开始跑,直至后期躺在地上不断踢腿,昏迷衰竭死亡。
(7)马:病初啃咬或摩擦被咬伤的部位。病马易于惊恐,双眼呆滞,瞳孔放大,继而四处游荡或漫无目的蹒跚而行,步态摇摆。在短期狂暴后发生进行性麻痹,由口鼻中反流出食物和液体,最后后肢强直,呈现不完全麻痹而死。
2. 人患狂犬病症状:
根据狂犬病临床表现特点,将狂犬病分为狂躁型和麻痹型。
由犬传播的狂犬病一般表现为狂躁型。狂躁型患者出现发热并伴随明显的神经系统体征,包括机能亢进、定向力障碍、幻觉、痉挛发作、行为古怪、颈项强直等。其突出表现为极度恐惧、恐水、怕风、发作性咽肌痉挛、呼吸困难、排尿排便困难及多汗流涎等。恐水、怕风是本病的特殊症状,典型患者见水、闻流水声、饮水或仅提及饮水时,均可引起严重的咽喉肌痉挛。患者虽渴极而不敢饮,即使饮后也无法下咽,常伴声嘶及脱水。亮光、噪声、触动或气流也可能引发痉挛,严重发作时尚可出现全身疼痛性抽搐。由于常有呼吸肌痉挛,故可导致呼吸困难及发绀。急性神经症状期的其他异常表现包括肌束震颤(尤其是暴露部位附近)、换气过度、唾液分泌过多、局部或全身痉挛,以及一些较罕见的症状,包括阴茎异常勃起或性欲增强,这些体征都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有关。
麻痹型患者无典型的兴奋期及恐水现象,而以高热、头痛、呕吐、咬伤处疼痛开始,继而出现肢体软弱、腹胀、共济失调、肌肉瘫痪、大小便失禁等。
(二)诊断
狂犬病诊断是狂犬病防控与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分为临床诊断和实验室诊断。
在进行临床诊断中必须首先调查病例是否有被咬伤史,以确定尽快启动暴露后人员的治疗;对于动物,除调查或检查其是否有咬伤外,还要观察其临床表现,可将出现神经系统异常行为的如突然亢奋、沉郁、攻击性增强、行动出现障碍或麻痹的视为疑似病例,进一步确诊必须通过实验室诊断。
实验室诊断主要包括:狂犬病病毒荧光抗体实验(FAT)、狂犬病病毒反转录套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反转录荧光定量RCR方法、狂犬病组织培养分离实验(RICIT)、乳鼠脑内接种实验(MIT)。诊断狂犬病最佳的病料为发病或疑似病例的脑组织。
三、防控措施
目前还没有可以治疗狂犬病的有效药物,但狂犬病是可以预防的。实施两道预防屏障可以防止人的狂犬病。
第一道屏障是给犬、猫等传播动物免疫。这是世界卫生组织(WHO)与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等一致推荐的预防狂犬病的最有效措施。注射狂犬病疫苗后,动物能够产生抗狂犬病病毒的特异性抗体,此后有狂犬病病毒入侵体内,便能被抗体中和,达到预防狂犬病的目的。科学研究证明,犬群免疫覆盖率在70%以上,就能有效地阻止病毒在犬群的传播。狂犬病在犬群中的消除,患病犬对人类的威胁也随即消除。因此动物主人应定期携带犬和猫到兽医部门注射兽用狂犬病疫苗。我国自2017年起,已经不再生产使用兽用狂犬病活疫苗(见附件[农业部公告第2514号])。
第二道屏障是伤者的暴露后的免疫救治,即一旦被患病动物咬伤,应立即到防疫机构接受暴露后的免疫救治,及时注射狂犬病疫苗,并根据受伤情况和部位决定是否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有了这两道屏障的保驾护航,人和动物是不会感染狂犬病的。
四、人员防护
动物防疫人员属于狂犬病高暴露风险者,根据《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要求,狂犬病高暴露风险者应当进行暴露前免疫也就是预防性接种。暴露前基础免疫程序为0、7、21(或28)天各接种1剂量狂犬病疫苗,持续暴露于狂犬病风险者,全程完成暴露前基础免疫后,在没有动物致伤的情况下,1年后加强1针次,以后每隔3〜5年加强1针次。有条件的情况下,从事狂犬病防疫的兽医人员应每年检测中和抗体,抗体水平需达到1.0 IU/mL及以上(普通人抗体不低于0.5 IU/mL即可)。
在免疫、检疫工作中,兽医人员必须穿工作服和胶靴、戴手套。工作结束或离开现场时,在场地出口处脱掉防护装备,用肥皂洗手,清水彻底冲洗;工作服须用70度以上热水浸泡10分钟或用消毒剂浸泡,然后再用肥皂洗涤,于太阳下晾晒;胶靴等要清洗消毒;其他一次性用品也应经高压或消毒液浸泡后方可废弃。如在疫情处置过程,防疫人员如被疑似狂犬病动物咬伤,或出现不慎被疑似污染器械划伤、扎伤的情况,首先要停止工作,进行伤口清洗,用肥皂水(或者其他弱碱性清洁剂)和一定压力的流动清水交替彻底清洗、冲洗伤口处至少15分钟。随后尽快就医,遵医嘱再次进行暴露后免疫,狂犬病暴露后预防处置见表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