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畜共患病的防控
时间: 来源:农民文摘-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一、防控原则

  (一)依法防控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对传染病预防、疫情报告、控制和监督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农业农村部门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和要求做好人畜共患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真正做到“依法防疫,科学防控”。

  (二)“预防为主”原则。影响人类和动物健康的因素很多,除了病原微生物之外,还有环境因素、机体本身因素、卫生保健因素等,这些因素相互依存,又相互影响,预防这些影响因素必须从生物医学、现代兽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观察和处理问题。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利用公共卫生资源,制定人畜共患病的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三)综合防控原则。针对人畜共患病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综合性地采用环境、化学、生物、物理、遗传等各种技术手段综合成一套系统的防治措施,防止人畜共患病的发生与流行。例如,免疫检疫、扑杀、隔离、消毒、封锁、治疗(动物淘汰)等综合性卫生防疫措施,对防治任何人畜共患病都是普遍适用、必不可少的。当疾病流行时,消毒、检疫、隔离、封锁等措施可以使疾病局限于一定范围之内,然后再通过定期监测,检出临床发病、阳性动物予以扑杀、淘汰,防止疾病扩散和传染人类。

  (四)重点突出原则。重点突出的原则是将人畜共患病流行的主要薄弱环节作为突破口,采取相应的主导性措施,达到有效预防、控制疾病的目的。人畜共患病种类繁多,流行病学表现复杂,但是每种人畜共患病都有自身的流行特点和临床特征,抓住这些特点和特征,针对最易突破的环节采取措施,可以更有效地控制和消灭人畜共患病。

  (五)加强合作原则。人畜共患病是全人类的公共卫生问题,传染性强,危害性大,又具有很强的地域流行特点。对这类疾病的预防控制不仅涉及医学和兽医学问题,还涉及许多社会问题,同时随着国际交往与商贸频繁,发生在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疾病迅速蔓延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危险性大大增加。因此,必须加强国际合作,如疫情公开、疫情通报、防止输入传染源、加强海关检疫等,同时要动员全国的力量,组织国家卫生、农牧、商业、外贸海关、交通、旅游、公安、边防等各个部门通力合作。

  二、预防的关键措施

  饲养环节,推行科学的饲养制度,根除人畜共患病传染源。改变造成疫情发生的饲养方式,采取免疫、净化等措施减少动物传染源。例如,生猪过去放养,导致猪囊虫病、旋毛虫病严重,生猪圈养后疫情大幅度下降。免疫、净化等根除动物传染源的工作十分重要,应根据“因病设防”的策略,组织对人畜共患病的免疫、净化。例如,加强犬的驱虫,可有效控制牧区的包虫病疫情。

  流通环节,严格动物检疫。当前很多人畜共患病疫情的暴发都是由于患病动物的无序流动引起的。为此,必须严格动物的产地检疫和肉类的屠宰检疫等,切断传播途径。

  生物媒介环节,加强环境管理,提高公共卫生水平。主要是整治好人居环境,控制四害(老鼠、臭虫、苍蝇、蚊子)的数量,必要时进行药物预防。对水源加强保护,粪便应加强无害化处理,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卫生城市建设。

  生产生活环节,注意个人卫生,提高防护能力。在钩端螺旋体病和血吸虫病严重的地区,应推广水田改旱田的耕作制度。在包虫病流行区域,要严格控制草原流浪犬的数量;城市居民应控制犬猫饲养以控制狂犬病。要普及人畜共患病知识,个人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通过群防群控达到控制人畜共患病的目的。

  三、监测与诊断

  (一)监测

  监测对预防人畜共患病的流行具有重要意义,人畜共患病监测是在诊断基础上,对疫情进行长期的统计、分析和对比,研究影响疾病发生、传播、流行的因素,明确流行规律,指导疾病风险分析,具体分为以下三个种类。

  动物疫情监测。动物疫情监测就是选择一定的样本,用规定的方法,对疾病分布情况进行检查,对疫情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发现疾病阶段,采集样品,主动地进行监测,确定疫情后进行归类;预警预测阶段是疫情监测的第二个阶段,对发现的疫情进行统计分析,运用流行病学知识,发现和总结疾病流行规律,进行预测预警。

  人疫情监测。人的疫情是揭示人畜共患病疫情的重要方面,是动物疫情的重要显示器,因此,要注意人疫情的发展变化情况。人疫情监测的主要方法就是对卫生系统公布的人畜共患病疫情进行统计分析,兽医和卫生部门应同步进行监测工作,并向社会公布。

  疫源地监测。疫源地监测是在动物和人疫情监测的基础上,研究和分析疾病的地理分布情况及疫源地的消长、变化规律。人畜共患病的疫源地不是固定不变的,有时候会消失,有时候会扩大,及时掌握疫源地的范围,对人畜共患病防控极为重要。

  (二)诊断技术

  人畜共患病都有明确的病原体,病原体的分离和确定是确诊的可靠手段。病原学诊断应以流行病学资料为基础,结合血清学诊断、分子生物学诊断等,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正确结论。

  病原学诊断。应根据病原体入侵的途径和发展规律适时正确地采集标本,便于诊断确定。寄生虫病可采取剖检、虫卵镜检、涂片检查等技术;细菌病可采取染色镜检、分离纯化、分型判定、实验动物检验等技术;病毒病可采取病毒分离、中和试验、PCR等技术

  血清学诊断。利用抗原和特异性抗体的反应进行诊断,主要有三大类

  (1)变态反应,主要是利用动物体T淋巴细胞被抗原致敏,使用抗原物质进行过敏检验。例如结核菌素点眼、皮内变态反应等。

  (2)免疫反应,利用完全抗原和抗体的可见反应进行诊断。如凝集反应、沉淀反应、琼脂扩散试验、中和试验等。

  (3)免疫标记,对于不发生肉眼可见反应的抗原和抗体,用红细胞、酶、荧光等进行标记显示。如免疫荧光技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放射免疫分析。

  分子生物学诊断。包括PCR、RT-PCR、核酸探针技术、单克隆抗体技术、免疫印迹和生物芯片技术等。

  四、疫情处置

  依法处置。处置突发重大人畜共患病疫情,应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处置。

  早、快、严、小。一旦发生疫情,要迅速反应,采取封锁疫区和扑杀染疫动物、消毒环境等果断措施,及时控制和扑灭疫情,将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禁止染疫、疑似染疫和易感染的动物、动物产品流出疫区,禁止非疫区的易感动物进入疫区,并根据扑灭动物疾病的需要对出入疫区的人员、运输工具及有关物品采取消毒和其他限制性措施

  人畜同步。发生突发重大人畜共患病疫情,兽医和卫生部门要密切协作,建立联防机制,加强疫情通报,共同完成流行病学调查、动物和民间疫情的处置、疫情预测预警和扑灭工作。卫生部门应协同畜牧兽医部门做好高危人群的检测和防护教育。

  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兽医公共卫生处 张存瑞

责任编辑:霍然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