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特征
一般来讲,人畜共患病流行有五个基本特征。
(一)群发性
人畜共患病的发生和传播是一个持续过程,是人和多种动物的传染病,易感对象容易出现群发感染,群发性是传染性疾病的重要特征。根据群发性的程度,将疫情确定为低度流行、暴发流行和大流行。低度流行就是疾病被控制在局部,疫情稳定,又称为地方病;暴发流行就是疾病的疫源地扩大,人畜发病数量在短时间内快速增加,影响到社会稳定;大流行就是疾病跨多个大洲的发生和传播。
(二)职业性
接触动物是人畜共患病发生的决定环节。人畜共患病的分布与从事和动物及其有关活动的人群有直接关系,体现出职业特征。饲养、加工、实验室、防疫人员等是人畜共患病高发人群。当然,任何人接触人畜共患病病原,都可感染发病。
(三)区域性
人畜共患病和患病动物的数量、生物媒介、动物饲养方式和人类生活习惯密切相关,表现出区域性特征。如云贵川犬饲养量大,狂犬病严重;南方蚊子等生物媒介多,乙型脑炎严重;南方长江流域洲滩上放牧牛多,导致血吸虫病严重;牧区养犬多造成棘球蚴病流行,等等。
(四)季节性
人畜共患病传播的生物媒介和宿主数量受季节影响大,畜禽数量变化也随季节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如春季牛羊产羔季节,布病发生增加;洪水季节,炭疽增加;夏天由于人穿衣服少,容易被狗咬伤,狂犬病增加。
(五)周期性
人畜共患病原体宿主范围广泛,随着社会经济周期的变化和畜禽移动,导致疫源地扩大;新生动物数量增加,感染率增加;病原体不断进化,感染力和抵抗力增强,加之防控工作不能持之以恒的推进,造成人畜共患病的流行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
二、人畜共患病流行新特点
(一)新病威胁加重,旧病卷土重来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上人畜共患病的疫情出现上升趋势,公共卫生安全问题日渐突出,仅新发现和新出现的人畜共患病就有30多种,如SARS、H5N1禽流感等。这些新发生的疾病,由于人们所知甚少,常引发大的灾难。与此同时,某些曾得到控制的人畜共患病又死灰复燃,再度暴发流行,如牛结核病、布病等。
(二)感染畜禽种类增加,流行范围逐步全球化
第一,随着家畜家禽的规模化饲养,人与动物的接触日益密切,病原微生物由动物向人传播的机会增多;第二,人口增加和流动也为传染病的流行提供了条件;第三,人类居住和生活领域的扩大,捕食野生动物、加工皮毛等活动,使野生动物与人类的空间距离不断缩小;第四,全球生产、贸易、旅游和交通的快速畅达,加快了各种传染病的流行频率并扩大了传染范围。
(三)病原体的变异与耐药株的出现
病原微生物通过基因突变、重组等形式改变自身结构以适应新的生态环境和宿主环境,可能导致一些不致病微生物变为致病病原体,由弱毒株变为强毒株或演化成新的病原微生物,引发人类感染。同时,抗生素和疫苗的大量、长期使用,致使许多病原体出现了耐药菌株和变异毒株,引起了传统传染病的再度暴发与流行。
(四)野生动物源性疾病的跨畜种传播
许多证据表明,侵入家畜、家禽的新病原体主要来自于野生动物。当物种间正常的空间隔离受到破坏时,野生动物的传染病就可能传染家畜或人,并且随着人类居住范围越来越多地侵犯到野生动物的生活,新病原体的入侵可能会不断发生。
(五)全球气候变暖,虫媒传染病滋长
气候因素和地理因素对人畜共患病的发生有显著的影响。地球温室效应引起的气候变化,使全球变暖,为传播虫媒提供了理想的生存和滋生条件,促进虫媒性人畜共患病的暴发,气候变暖导致热带地区的虫媒性传染病在亚热带地区出现。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