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农牧部门高度重视畜间包虫病防控工作,2015年开始,组织开展了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措施最全的畜间包虫病防治5年攻坚行动。在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指导和帮助下,围绕包虫病源头控制技术、管理机制、制度建设、宣传培训、示范创建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效。
从2015〜2018年中期评估结果看:一从防治效果显著:犬棘球绦虫感染率从48.12%下降到0.63%;犬粪抗原阳性率从11.93%下降到4.96%;牛棘球蚴感染率从15.24%下降到9.14%;羊棘球蚴感染率从19.59%下降到4.79%;人的发病率从0.63%下降到0.3%; 家犬规范登记管理率达到93.13%;家犬规范驱虫率达到86.80%。二是社会认知程度大大提高:包括学生、农牧民、宗教人员、领导干部等对包虫病的认知程度大幅度提高,群众防治知识知晓率为79.05 %。防治包虫病的观念发生转变,由单一的病人筛查和救治向“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综合防治转变; 由卫生部门单打独斗,向农牧、公安、教育等多部门联防联控转变。三是开展了“犬棘球绦虫检测法对比试验”等一系列试验研究,制定了包虫病防治技术地方标准,取得捕捉流浪犬器等专利,及时发表相关科技论文,并获得省部级科技奖,使防治工作科学化、规范化。
领导重视,建立机制推工作落实。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省州县各级政府部门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二是依法防治。出台了《青海省动物防疫条例》和《青海省畜禽屠宰管理条例》,部分地区制定出台了犬只管理办法;三是完善工作制度。建立健全了防治工作方案、报告制度、犬只驱虫制度等;四是建立督促落实机制。将防治工作纳入绩效考核,实行包点蹲点督导和防治月报告制度,定期召开工作部署会、座谈会、观摩会、推进会,开展效果监测考核,并进行“第三方评价”。
管理创新,“四位一体”实现技术+管理有机结合。全面实施犬驱虫、羊免疫、健康教育和无害化处理“四位一体”防治策略,全方位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全民防病治病意识,结合家犬管理、流浪犬处置、驱虫和免疫效果考核等工作,开展技术和管理相融合模式的探索,创新管理方法。
示范引领,全省统筹推进包虫病防控。通过示范引领,建立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在全省范围整体推进畜间包虫病综合防控工作。一是在玉树、达日等14个县开展畜间包虫病防治示范县创建活动;二是探索在环青海湖地区建设牛羊免疫无包虫病区;三是多次召开畜间包虫病防治现场观摩会,搭建交流合作平台。
创新技术,因地制宜研究整合新技术。为探索适合青海牧区防治新型技术,进行了不同驱虫和免疫方法和模式的创新研究,提出在农区4次、半农半牧区6次、牧区12次的三种驱虫模式;在三江源、环青海湖地区创新提出“犬驱虫与羊免疫双源头控制”模式。同时,开展了“人畜包虫病防控策略与创新技术” “无主犬及野生犬科动物的野外投放驱虫药剂研究”“棘球蚴病基因工程疫苗免疫牦牛效果试验”等科研项目,用新技术、新方法助力青海包虫病防治。
监测评估,保障科学防控依据。将规范化驱虫率、犬感染率率、牛羊感染率、新生羔羊免疫率、免疫效果等作为防治工作的量化指标,贯穿在整个防治工作的始终。2016〜2019年,累计登记家犬201万条次、调查流浪犬19.7万条次,领取发放吡喹酮3832.64万片,驱虫2211.98万条次,流浪犬处置5.73万条,检测犬粪4.87万份,剖检犬1690条,屠宰监测牛4.84万头,羊10.04只,调拨疫苗3896万头份,免疫羊2075.28万只次,检测免疫抗体样品13912份。
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防治工作氛围。创新宣传教育理念,将宣传教育分为对全社会的科普宣传教育和对专业队伍的专业技术培训两级。一方面利用发放藏汉双语宣传卡95万份、宣传手册5万册、防治知识30问4.5万份、拍摄宣传片以及利用网络、报纸、新闻等平台发送“畜间包虫病防治26字诀”公益短信750多万条,主流媒体宣传畜间包虫病防治报道20多期,加大包虫病全社会宣传力度和深度;另一方面对各级农牧部门逐级开展包虫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尤其是在包虫病基线调查、实验室检测、免疫、驱虫以及防控信息报送等方面要加大培训的力度,以提高专业技术队伍包虫病基线调查、诊断、检测、监测、驱虫、免疫、信息报送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水平。
(李 静 蔡金山 赵全邦等)
供稿:青海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