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座全自动植物工厂
时间: 来源:农民文摘-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炎炎烈日,对于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市等地的市民来说,卓远农业发展公司的果蔬生产基地或许是个不错的消夏避暑选择。在这里,可以边纳凉、边采摘、边观光。

  位于吉林市永吉县一拉溪镇贵张岭村附近的吉林卓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上海金恪集团旗下的控股子公司。由公司引进荷兰技术建造的新型温室可实现自动营养液灌溉、水循环利用、自动温室气候控制、自动种苗生产、生物防治等,是发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栽培模式的可视化全自动植物工厂。

  一株植物,N个“管家”

  公司的巨型温室占地3万多平方米,是一个高10多米、完全由钢架玻璃幕墙搭建而成的封闭式种植园区。园区依据不同功能,内部空间被划分为移动式育苗区、果菜区、生菜区、花卉区等9个区域。

  记者穿上白大褂,走过洒有消毒液的入口后,进入温室内的中央通道。园内郁郁葱葱,五颜六色的花朵、菜叶和果实赏心悦目,宛如一个植物大观园。

  其中的5区是果菜区,占地5000平方米,里面整齐地种着樱桃番茄、长茄子等蔬菜。推开玻璃门走入其中,只见3米多高的荷兰高产番茄品种“福特斯”沿着吊绳攀缘而上,生长在离地约1米高的移动栽培槽内。槽内采用椰糠作无土栽培基质,利用营养液滴灌技术可实现四季生产,全年采摘期最长达10个月,每平方米年产量可达12公斤。

  在一处茂密的番茄叶子下面,记者发现了一个隐蔽悬挂的方形金属盒子。公司技术员陈凤东介绍,这是植物的“听诊器”,植物“冷了、热了、渴了”都可以通过这个“听诊器”发现。

  这时,温室顶棚上又传来悦耳的“吱吱”声。陈凤东指着顶部的纱窗说:“这是纱窗在根据风力和风向自动调节窗口大小。”大棚顶部有多个波浪形构造,每个波峰都有南北两排纱窗。如果风力较大,迎风的那排纱窗开口将自动变小或闭合;如果气温降低或升高,两排纱窗的开口将自动缩小或张大,以防冻害或灼伤。

  记者还看到,从温室顶部射下了一束束紫色的光线,原来这是补光灯根据“听诊器”的监测,发现温室内紫色光源相对不足,于是自动开启补光助长模式。

  熊蜂嗡嗡,农户丰收

  智能温室的6区是另一个果菜区,这里同样凉爽舒适,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芳香。5000平方米的区域内种植了黄瓜、彩椒、草莓等作物。工人正站在1米多高的轨道电车上,将顶端带花、满身带有毛刺的水果黄瓜小心翼翼地摘下来放进透明塑料盒中。

  记者在园内采访时正值下午6点左右,耳边偶尔会传来嗡嗡声。原来,这是比蜜蜂个头大、授粉效率高的熊蜂的振翅声。此时绝大部分熊蜂已经返回蜂巢休息,个别仍在忙碌不停。

  公司总经理李崇冬说,园区内所有开花作物都由公司自有的8箱熊蜂授粉,既安全环保,又提高了坐果率。温室内生产的果蔬完全符合欧盟标准,全程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杜绝了农药使用。

  在智能温室的1区即移动式育苗区,记者看到,生菜、茼蒿、茄子等不同作物的幼苗在苗床上茁壮生长。育苗区面积达1320平方米,全年最大育苗产出量为500万株,只需管理员金桂平1人看护即可。只见她轻松转动了几下手柄,其中的一排育苗床即开始整体平移。金桂平来自永吉县万昌镇东将军村,每个月工资2200多元。她说:“原来全家种着1垧(15亩)多地,一年总收入也就万把块钱;现在仅自己拿的工资就比过去全家人挣的还多一倍。”

  像金桂平一样来自东将军村的村民有5位。而每到生产高峰期,公司还可吸纳近百个劳动力在此就业。他们通过定向招聘来到这里,经过培训,可熟练操作智能温室里的现代农业设备。每个温室可带动60户村民实现稳定脱贫,全部温室将带动500户左右的当地村民致富奔小康。

  记者看到,这里除了育苗外,还在试验紫苏、韭菜、奶白菜、水果玉米等众多水培新品种。公司的“卓远农业”品牌声名渐起,虽然一年四季不间断生产,但全年600吨的果蔬总产量仍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种得好,更要“玩儿得好”

  智能温室只是卓远农业公司的一期建设项目,按照规划,二期将建设温泉康养综合体,目前前期手续已经办理完结;三期将重点发展田园民宿旅游产业。届时,项目区将成为一个集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技术展示、温泉休闲养生于一体的现代田园综合体。

  记者在贵张岭村附近看到,5个鱼塘经过挖掘已经基本成型。“建成后,里面将用温泉水养殖黄金鲫,它们将会变为游客舌尖上的佳肴。”李崇冬说。

  记者走进一间民宿样板房,里面干净整洁,使用面积约有150多平方米,拥有客厅、两个卧室、厨房、卫生间,里面的家具等设施一应俱全。未来,这里将建成民宿休闲区,让远方的人们来此睡东北大火炕、品温室蔬菜、尝温泉水产。

  永吉县境内拥有丰富的地热资源,相关产业融合空间很大。李崇冬说,借助智能温室和温泉民宿,预计每年将吸引10万人前来旅游观光。

  在这里,人们可进行果蔬采摘、温泉洗浴、民宿体验,还可观看民俗展演。村民足不出户就可解决就业问题,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同时,还可使闲置农房得到切实有效的利用,带动周边贫困村脱贫致富。

  (阎红玉 赵广飞)

  摘自中国农网

责任编辑:霍然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