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掺水
时间: 来源:农民文摘-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这间毫不起眼的小店,坐落于缅甸南部的城市毛淡棉。

  此刻,板门半开,早晨的阳光,淡淡地洒在地上。我坐在狭小局促的面店里,看那年过六旬的华籍老人以手工作业的方式揉制面条。只见他慢条斯理地把鸡蛋一只一只地敲开,和面粉混合在一起,再加入苏打粉、盐巴,然后,专心地揉了起来,抓、拿、捏、放,一个动作紧接着另一个,力道如波涛,层层相推,揉得十分起劲。揉呀揉的,那原本蠢蠢笨笨的面团,慢慢地醒了、活了。它有了弹性、有了生命,熠熠地闪着亮亮的光泽。老人在面团里加入发酵粉,又重新揉了约莫二十分钟,搁置一旁,让面团生出属于自己的“ 灵魂”后,才把面团塞进搅面机里,搅出一条一条细细长长、有韧性的面条来。

  那面条,艳艳的黄色,触手凉凉的、柔柔的。

  老人每天只揉八斤面,现揉现卖。

  每斤面团可以揉出大约二十五碗面条,换言之,他的面店,每天限卖两百碗面。售完,关店,休息,严格采取“ 宁缺毋滥”的营业方式。

  他语带感触地说:“有些制作蛋面的,为了节省成本,每斤面只放寥寥几粒鸡蛋,然后,搀入大量的水;结果呢,做出来的面条,质粗、味淡,拿在手上,硬硬的,不像面条,倒像木签。”

  老人每斤面都下足十五个鸡蛋,完全不掺水。为了确保鸡蛋的新鲜,他还亲自向鸡农购买鸡蛋。

  不是夸张,我这一生,实在没有尝过比这更好的面条了。它柔软而不糜烂、有咬劲而不坚实;由面条溢出来的蛋味,把整碗汤都染得异香扑鼻。 这面,其实是老人以毕生的爱铸造出来的精华。

  让我难忘的,其实也不是那面的味道,而是包裹在面条里那“敬业乐业”的精神。

  (尤 今)

  摘自《缤纷的箫声》

责任编辑:霍然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