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垃圾处理的重视,超乎你的想象
时间: 来源:农民文摘-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垃圾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的产物,自人类开始聚居在一起,就面临如何处理垃圾的问题。其实,不光现代人讲究垃圾的科学分类处理,古人也十分重视垃圾的处理。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古代的垃圾处理。

  乱扔垃圾?商代断手,秦代刺字

  如今在上海,如果因为弄错了分类导致垃圾错放、乱放会被罚款。坦率地讲,没生在商代,或许更值得庆幸。

  商代城市已具相当规模,人们生产生活产生了大量的垃圾,对此商朝进行了严格的管理。据《韩非子·内储说上》记载:“殷之法,弃灰于道者断其手。”灰,即为垃圾,城市居民如将垃圾倾倒在街道上,就会受到断手的处罚。

  这种严酷的刑罚对于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到了秦代,对乱扔垃圾的处罚依旧残酷。《汉书·五行志》记载:“秦连相坐之法,弃灰于道者黥。”黥,即在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用作刑罚。《盐铁论·刑法篇》中也提到:“商君刑弃灰于道。”

  周代出现了“环保机构”和“公共厕所”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的环境管理工作亦为人们所重视,在商周出土的青铜器上,已有打扫卫生的图案,说明已有人负责处理城市垃圾了。

  《周礼·秋官》对于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机构也有记载:“狼氏下士六人,胥六人,徒六十人。”“狼扈道上者,谓不蠲之物在道,犹今言狼藉也。”东汉郑玄道,所谓“者”,当为“涤”字,狼为狼扈道上。“周礼野庐氏达国道路,至于四畿,而遂师巡其道修,候人掌其道诒,皆在野外,至于国中之道路,正如今街道厅之职也。”国,即城中。狼氏的职责就是清除城中街道上的垃圾,保持城市环境的清洁,这也是史料中记载最早的专门清除垃圾的机构。

  不仅如此,除了在居住之处设有厕所,周代出现了在活动场所开设的“公共厕所”。据《周礼·天官》:“官人为其井匽,除其不蠲,去其恶臭。”郑玄解释道,“匽,路厕也”。路厕的建立,使得公共场所的卫生得以保持,有效地改善了城市环境。

  唐代管理部门履职不力,将与乱扔垃圾者同坐

  唐代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居住人口已达百万,因此每日产生的垃圾数量可想而知。

  唐代对于倾倒垃圾的管理十分严格。《唐律疏议》载:“其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论。主司不禁,与同罪。疏议曰:具有穿穴垣墙,以出秽污之物于街巷,杖六十。直出水者,无罪,主司不禁,与同罪。谓‘侵巷街’以下,主司合并禁约,不禁者与犯人同坐。”唐代对于随便倾倒垃圾者处以刑罚,有关管理部门如果没有履行职责,将同样获罪并受处罚。

  长安、洛阳有市民随便取土挖坑,造成污秽之物壅滞其间,极大地影响了城市环境。针对长安、洛阳的环境卫生问题,唐玄宗专门下发了《修整街衢坊市诏》:“京洛两都,是唯帝宅,街衢坊市,固须修整。比闻取穿掘,因作秽污阮堑,四方远近,何以瞻瞩?顷虽处分,仍或有违,宜令所司,申明前敕,更不得于街巷穿坑取土。”

  宋代的“环卫工人”拿月薪,还发制服

  宋代是中国城市发展的繁华期,开封、杭州等城市是闻名于世的大都市。

  “街道司”是宋代专门设置的以管理城市的环境卫生的机构,可以招募五百名“环卫工人”,月薪“钱二千,青衫子一领”,其职责包括整修道路、疏导积水、洒扫街道等市容市貌工作。

  城市居民每日产生的生活垃圾、粪溺,也有专人收集、运走,据吴自牧《梦粱录》记载,“人家甘泔浆,自有日掠者来讨去。杭城户口繁夥,街巷小民之家,多无坑厕,只用马桶,每日自有出粪人瀽去”,这些专业倒粪的行业叫“倾脚头”。到了春天,大街小巷有“官府差雇淘渠人沿门通渠;道路污泥,差雇船只,搬载乡落空闲处”。

  古人处理城市垃圾的技术与他们产生垃圾的速度、规模是相称的,因而城市治理得井井有条。到过临安城的马可·波罗就发现街道非常干净、卫生:“行在一切道路皆铺砖石,蛮子州中一切道途皆然,任赴何地,泥土不致沾足。唯大汗之邮使不能驰于铺石道上,只能在其旁土道之上奔驰。”

  唐代就有收废品发家致富的了

  当然,在一个具备相当规模的城市里,仅制止乱扔垃圾还不够。除了设置必要的卫生清洁机构外,还是需要推动垃圾的回收利用。

  早在殷商人们就已经开始给农田施肥,《氾胜之书》有云:“汤有旱灾,伊尹作为区田,教民粪种,负水浇稼。区田以粪气为美,非必良田也。”为了积肥,开始有了厕所,并对家畜进行了舍饲。

  唐代依靠行政管理希望能够对城市环境进行有效处理,但对于长安这样的大城市显然是不够的。《太平广记》记载:“河东人裴明礼,善于理业,收人间所弃物,积而鬻之,以此家产巨万。”不知道是不是最早通过收废品发家致富的了。包括上文在《梦粱录》提到的“倾脚头”,他们将收集到的百姓倾倒的粪溺运到农村卖掉。“各有主顾,不敢侵夺。或有侵夺,粪主必与之争,甚者经府大讼,胜而后已。”这生意竞争还挺激烈。

  汉长安城经历800年之后,由于垃圾、粪便等污染环境,造成百姓不适宜继续居住的状况。“汉营此城,将八百岁,水皆咸卤,不甚宜人。”清代《燕京杂记》描绘了家家户户将垃圾堆积在门外道路的情景,“灶烬炉灰,瓷碎瓦屑,堆积如山,街道高于屋者至有丈余,人们则循级而下,如落坑谷。”

  通过上面的一些事例,我们了解到:从古至今,人们一直都非常重视垃圾处理。垃圾处理不好,将会危害百姓的生存环境。事实早已说明,如果对垃圾疏于处理和管理,势必会造成城市环境恶化,影响人们生活。今天引发热议的上海正在进行的垃圾分类,是当下认知水平和生产力条件下人们科学处理垃圾的必经之路。

  上海的先行先试是一个新的起点,调侃归调侃,但这样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坚持去学、去做。只有这样,才能给我们自己,以及子孙后代留下清洁舒适的生活环境,希望他们还能切身体会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的美好。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责任编辑:霍然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