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辉南县朝阳镇兴德村的稻田里,忙碌的不止有农民,还有一群甘愿辞去城市稳定工作、从白领变身农人的大学生。种地“老把式”们没想到的是,这样一群大学生,竟让农活变了模样:种地不用农药,大米不卖粮贩,农闲也能赚钱……大学生们盯住消费升级带来的广阔市场,在农田里玩出了“新花样”。
没想到大学生种地这么能“折腾”
站在兴德村的田埂眺望,被称为“长白山门户”的龙岗山脉清晰可见。广阔的稻田里,黑土土质肥沃,秧苗生机盎然。“自然条件好,大米品质高,可多年来我们一直苦于价格低、卖不动。”兴德村的党支部书记国洪义说,45岁的他种了20多年水稻。
让这个种田“老把式”想不到的是,五年前十几个大学生的到来,改变了村里沿袭已久的种植方式,给村里带来了巨大变化:农民收入高了,人均年收入比过去高出2万多元。大米价格高了,每斤能卖到20多元。销售渠道也广了,现磨现卖的好大米卖到了北上广,去年1000多亩有机水稻销售额达2000多万元。
闫坤和冯齐君,就是让国洪义服气的大学生团队成员。2013年,两人辞掉城里的工作,从兴德村流转了1000多亩稻田,成立物元农场。几年下来,吸引了十几个更年轻的大学生扎根农村。
“新生代”入村,给村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能折腾”。肥料全换成有机的,除草尽量用人工,防虫不喷农药,引入赤眼蜂技术进行生物防虫,稻田里还养起了鸭和蟹除草。
种田的新旧理念冲突时有发生,2015年夏天虫害侵袭,村民们急得要把农药立马喷进稻田。可大学生们不妥协。双方僵持之余,闫坤和同事们求助专家,重金购置了生物农药印楝素解决了虫害,保住了品质。这一仗下来,村民们服了,给娃娃们竖起大拇指。
没想到大米还能论“顿”卖
高标准严要求的种稻方式让村民们着实适应了一阵,精心呵护的稻米收割下来,“老把式”们急着准备脱壳打磨、装袋售卖,没想到却被大学生们拦住了,他们设计出精致的真空小包装,一顿饭拆一包。“老把式”们心里打起了鼓,却没想到这么小包装的米真有销路。“以前成吨卖,竞争激烈利润低,现在拳头大的小真空袋,只够三口之家吃一顿饭,竟然嗖嗖出货,能卖到20多元一斤。”国洪义说。
在物元农场的恒温粮库里,带着稻壳的米堆成小山,这种储米的方式在农村不多见。营销总监陆晓泉解释说:“带壳储存更保鲜,有订单我们才磨,大米品质更好,口感更香。”
包装变小,带壳储存,是大学生们深入分析市场后做出的决策。“大家在追求吃得更健康,更新鲜,更方便。”冯齐君说。
超市已经不是农场的主要销售渠道,大学生们直接面对消费者,不仅推销优质大米,还做起了“售后服务”,有专门的稻田管家,还有专门的家庭营养师。在物元农场的客户微信群里,营养师不断根据客户需求推出定制食谱。
如今,物元农场推出的私人定制服务供养着500个家庭,还在不断增长。
没想到农业能玩出这么多新花样
过去,农忙农闲“泾渭分明”。现在呢?
“冬天有人来看雪,春天有人来体验插秧,夏天组团来烧烤。”60岁的村民马有才说,“大学生来了,‘麻烦事儿’多着呢!”老马的生活更加忙碌,但他嘴上抱怨心里甜,因为干活赚得多了,村里人气儿旺了。
一个接一个“没想到”,让种田“老把式”也“开了窍”。国洪义正谋划把村里的水泥路和水渠翻新,再修建一些木屋、木栈道,在稻田里扎一些稻草景观,弄几幅稻田画,把旅游观光和稻米种植结合起来。“城里人下乡来,既能吃好米,又能看美景。”国洪义说。
大学生们则计划着,把大米开发出更多“可能性”。如今,他们正与知名互联网企业和卫视频道合作,把产品推广到更多家庭。“转行做农业,并不是‘退而求其次’,而是觉得这片田野里真的有希望。”陆晓泉说。
更多年轻人被吸引回来。安虹奇是兴德村的一个“90后”,2014年回村的他,看到田埂里的“新花样”、田间的同龄人,毅然决定辞工回家,做“新农人”。干的还是插秧、除草、开农机,但安虹奇心里滋味不一样:“以前是养家糊口,现在是做一番事业,让村子更繁荣。”
“团队还会招聘,这片希望的田野,正吸引着更多怀揣希望的年轻人。”闫坤说。
(陈 俊 段 续 邵美琦)
来源:新华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