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画数字乡村图景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时间: 来源:农民文摘-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更好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为我国乡村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了我国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目标,全面勾画了未来30年数字乡村发展道路与基本思路,是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和《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的总体方案和路线图,有助于加快弥合城乡“数字鸿沟”,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形成乡村振兴新动能。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纲要》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围绕贯彻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提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数字化生产力,加快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大力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积极发展乡村新业态,以信息流带动资金流、技术流、人才流、物资流,激活农村各种要素,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数字动力。二是全面落实重大战略部署。《战略纲要》全面贯彻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和信息化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全面落实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振兴”的战略部署,切实体现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等战略要求,注重加强与“互联网+现代农业”、农业装备和信息化、网络扶贫行动等政策结合,充分发挥信息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先导力量作用。三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战略纲要》树立改革思维、战略思维和系统思维,针对“三农”信息化发展存在的共性问题、难点问题,加强统筹谋划,完善政策支持,在资源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项目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资数字乡村建设,加大投入力度,着力补齐短板。

  四步走全面建成数字乡村,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纲要》结合当前与长远,提出了四个阶段性战略目标:到2020年,“数字乡村建设取得初步进展”,全国行政村4G覆盖率超过98%,农村互联网普及率明显提升;到2025年,“数字乡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乡村4G深化普及、5G创新应用,城乡“数字鸿沟”明显缩小;到2035年,“数字乡村建设取得长足进展”,城乡“数字鸿沟”大幅缩小,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数字乡村”,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前两个阶段体现了补短板和强基础的短期目标。后两个阶段体现了创新与均衡发展的中长期目标。

  “弥合城乡‘数字鸿沟’”与“坚持城乡融合”是亮点

  传统社会中乡村社会发展受制于信息闭塞、教育滞后等不利因素,进入信息社会以后数字经济逐渐缩小了城乡间的数字鸿沟,为乡村的社会培育和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支撑。

  《纲要》提出“着力发挥信息技术创新的扩散效应、信息和知识的溢出效应、数字技术释放的普惠效应”,“着力弥合城乡‘数字鸿沟’”,其实质是强调更好地运用科技创新的“普惠效应”及其创新的体制机制的综合性政策效应。同时指出要“坚持城乡融合,创新城乡信息化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引导城市网络、信息、技术和人才等资源向乡村流动,促进城乡要素合理配置”。要让广大农民群众更好地分享经济发展、信息化发展成果,以此提高农村地区居民生活质量,“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同时也更有利于促进城乡的均衡发展。

  数字乡村“补短板”和“强基础”是关键

  《纲要》提出“加快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数字经济”,“强化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供给”等重点任务,“补短板”和“强基础”是关键。数字经济已经深刻融入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质量与效率提升的驱动力,加快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这一“短板”是实施“互联网+农业”的基础。

  《纲要》提出在加快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大幅提升乡村网络设施水平,完善信息终端和服务供给,加快乡村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在发展农村数字经济方面,要夯实数字农业基础,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创新农村流通服务体系,积极发展乡村新业态。只有做好“补短板”、“强基础”的关键工作,才能抓住数字经济带来的农业发展的新机遇,积极开展电商业务,实现传统农业的全产业链转型和升级。

  (刘 畅)

  综合《中国青年报》、新华网

责任编辑:霍然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