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古村落的思绪
时间: 来源:农民文摘-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一个星期参加两个会。一个在海南的海口市,另一个在广东的德庆县。

  两个会中间,空出一天时间来,本想在海口多待一天。但东道主忙得很,他们要马不停蹄赶到三亚去办汽车展。我们只好提前赶到德庆,这是粤西一个很有文化底蕴的农业大县,和县农业局的同志商量,想利用一天时间去看一个村庄。

  金林村,是德庆县一个有名的古村落。县农业局的同志很想让我们去看看这个村子。派了一个高高瘦瘦的小伙子当司机兼向导,他是一个乡镇的办公室主任,在县农业局挂职,他一路走一路说,对古村落的情况了如指掌。

  金林村坐落在西江岸边、大山深处,古树参天曲径通幽是这个村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村上的人说起村史,颇感自豪。从隋末就有文字记载,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是古康州的四大名乡之一,现存古祠堂15座,古屋200多间。

  抗战时期广州沦陷,日寇向西江进犯,广东省立肇庆中学被迫停课疏散。金林村的村民们顶住压力冒着风险,腾出祠堂和自家房屋,接纳了这所学校,从1939年到1945年一直在村里坚持办学。一个有文化的村落,总是有许多关于文化的趣事。在村委会办公室,也是村民办事大厅,村上的人拿出一本诗刊给我们,并介绍说,这是村里一位退休教师办的,主要刊登村民的诗词作品。

  走出村委会,村上的人一再要求我们去看看他们村的“无人超市”。在村西头的一条老街上,街道两侧的地面上,整整齐齐摆放着一个个竹篮子,里面装着已经捆好的一把把蔬菜、一包包其他农副产品,篮子上都绑着一个小牌子,上面写着几元一把(包、个),无人看管。买这些物品的人,看好了自己拿走,把钱放在篮子内的纸盒子里,也有的是铁皮的旧茶叶桶。

  因为村上的人叫它“无人超市”,我们误以为是近几年才兴起的,不曾想这个“超市”始于抗战时期,一直延续至今。一位老者介绍说,封建时代村民自给自足,把家里富余的农产品不看成商品,只在邻里之间作为相互馈赠之物,哪家临时没有蔬菜吃了,打声招呼,可以随便到邻居家的菜地里拔几颗,并没有买卖的情况。到了抗日时期,肇庆中学搬到村里来了,大量外来人口涌进村里,就逐渐形成了农产品市场。但农民不肯因售卖农产品而耽误田间劳作,就放个竹筒让购买者自己把钱放进去。

  从这个古村的“超市”,我想到了中国农民的质朴,他们原本是最讲究亲情和乡情的,“亲帮亲、邻帮邻”就原于乡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农民的这种情感,或者叫情怀,开始异化。发端于抗战时期的金林村“超市”,能够持续到今天,这里面一定是有深层次原因的。我问村上的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粮食紧缺的时候,这个“超市”是否存在?他们面面相觑。

  村头有一条小河,清澈见底。河边有一棵千年古樟树,枝繁叶茂,树枝上系着许多红布条。村民们正在河上安装风车,乡村旅游让村民尝到了甜头。政府已经花了上千万为他们修路刷墙。

  在远处的田地里,有一大片枣园。枣园的旁边是农民的菜地。有一位老奶奶和一个中年男人带着一个很小的孩子,在菜地里忙活着。我们顺着田埂走了过去,刚到边上孩子突然哇哇大哭起来。那个中年男人一边和我们打招呼,一边走过去抱起孩子,用褂袖子给孩子擦泪水。

  老奶奶跟我们说,她今年八十了,前年老伴得了癌症走了。她有两个儿子,这个是大儿子,虚岁也五十了。还有一个小儿子四十多岁,没有娶到媳妇,一直在外打工,长年不回来,她现在就跟着大儿子过生活。大儿子前些年在广州一家企业当保安,这几年打工挣不到多少钱,他就回来了,本来有一个女儿,已经上小学三年级了,这不,政策放开他又生了一个男孩。“他媳妇在村上的科技园里打工,他在家带孩子和伺候我,你们看,我还能走能行的,还能帮着他搞搞菜园子。”唉,他们这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的。

  地里的活干完了,我们提出来想跟着一起去家里看看。过了一条马路,就到他们家了。正屋三间,两边各有两间小屋,正屋的中间堆了十几袋稻谷。大桌子上放着一个尺寸不大的旧电视机。电饭锅里还剩了不少米饭,小桌子上有两碗中午吃的剩菜,一碗是萝卜烧肉,一碗是青菜。多长时间吃一次肉?每星期都吃一两次。

  两扇木门上写满了漂亮的粉笔字,有古诗词,也有数学演算。“这不像三年级学生写的?”“是她写的。”“是不是学习成绩很好?”“老师说她是尖子生。唉,哪有钱供她上大学啊!她学习成绩好,一直是我们家的一块心病。”同行的小沈一直在劝那个中年男人,告诉他现在有助学贷款,扶贫政策越来越好,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可能没有人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好,但在这个古村落里,一位憨厚的农民,把孩子学习成绩好,看成是一块心病。我们很想见见这个孩子,等了很长时间。无奈,天色已晚,我们只能起身告辞了。在返回县城的路上,我的脑海里闪现出摄影家解海龙在金寨拍摄的,那幅著名的“大眼睛”照片……(夏 树)

  来源:同步悦读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霍然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