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养生经
时间: 来源:农民文摘-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季节。”假如我们能将生老病死的无常、荣与辱的得失,都不挂在心上,那就是人间最好的季节了。

  自古以来,养生之道虽然没有一定的模式,但有规律可循。古今许多名人的诗歌中,都有涉及养生的内容,是对长寿经验的总结,让我们从这些诗中汲取一些养生智慧吧!

  诗中的睡眠经

  “华山处士如容见,不觅仙方觅睡方。”

  这是宋代半山老人王安石的诗句。这句诗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透过花间竹影的幽窗,一位老寿星正在酣睡。他睡得很香甜,世界上的一切俗事都暂不理会了。王安石晚年隐居在江宁(今南京)半山,有感于五代时陈抟的睡眠养生经验,故作此诗。全诗通过对陈抟高质量睡眠的赞誉,道出了他的长寿秘诀——良好的睡眠。

  “无事以当贵,早寝以当富,安步以当车,晚食以当肉。”

  这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四句长寿诗。“早寝以当富”,是说养成良好的起居习惯,早睡早起,是人体培养气血、修复机体的重要保证,比获得任何财富都更加珍贵。

  诗中的饮食经

  “日高始就食,食亦非膏梁。精粗随所有,亦足饱充肠。日入多不食,有时唯命觞。”

  这首诗唐代诗人白居易做的《偶作二首》之一,提到了饮食养生中粗细搭配和饮食适量的问题。粗细搭配可以增强粮食的营养价值,提高营养吸收,并能有效防止多种富贵病。饮食适量,不多吃,不挑食,不吃太多肥腻之物,饮食清淡,也与现代养生观不谋而合。

  “食惟半饱无兼味, 酒止三分莫过频。”

  这两句诗出自明代名医龚廷贤的《摄养诗》。龚廷贤活到92岁。《摄养诗》是根据他多年从医治病、保健养生的实践,总结出的一套有关“吃喝玩乐”的规律。

  “早饭淡而早,午饭厚而饱,晚饭须要少,若能常如此,无病直到老。”

  清人马齐的《陆地仙经》中也提到了一日三餐合理配比的健康饮食习惯。正如俗话说:吃饭吃半饱,无病活到老。李时珍也曾告诫众人:“饮食不节,杀人顷刻。”

  诗中的生活经

  “老人不复事农桑,点数鸡肠亦未忘,洗脚上床真一快,稚孙渐长解烧汤。”

  这首“洗脚”诗,是宋代文豪陆游晚年生活的写照。人至老年,体力渐衰,不能再从事耕地、采桑等体力劳动了,但养鸡、喂猪之类的家务,还是可以胜任的。晚上,由小孙儿烧一锅热水,伺候着洗脚,然后上床睡觉,好不痛快!陆游一生历尽坎坷,但仍享高寿八十又五。五十一岁时,陆游曾遭贬谪,但他对此毫不在乎,反而以家务劳动为乐,认为正好活动筋骨、通利气血、豁达情志。这种乐观的生活态度,值得每一个渴望长寿的人学习。

  临睡前用热水洗脚半小时,可令气血通泰,阳气温煦,筋骨肌肉舒缓,有利于入睡。我国传统医学认为:“足寒伤心。”人的足部保暖对维护心血管的健康至关重要。诗中末句“稚孙渐长解烧汤”中流露出的满足、幸福感,又提示我们,人到老年,儿孙的孝顺、敬老爱幼的家庭气氛,是健康长寿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短短一首小诗,却让我们在养生上受到了很多启发。

  苏东坡也有诗云:“主人劝我洗足眠,倒床不复闻钟鼓”,乾隆皇帝信奉“晨起三百步,晚间一盆汤”,都提到足浴的重要性。

  “觉来忽见天窗白,短发萧萧起自梳。”“客稀门每闭,意闷重梳头。”

  上面两句“梳头”诗也出自陆游。传统医学认为“头”为一身之主宰,与百脉相通。《黄帝内经》中有“一日三篦,发须稠密”之名言。在《养生方》中说到梳头具有“发不落而生”和“头不白”的神奇效果。因此,常梳头,刺激头部穴位,有助于延年益寿。梳头贵在坚持,时间、方法等因人而异。

  在宋代士人中,梳头与洗脚是两件事关养生的大事。宋人郭尚贤就曾经说过,养生者在“服饵引导”之余,梳头、洗脚都是“养生之大要”,他还作有一诗,大赞二者的益处:“梳头浴脚长生事,临睡之时小太平。”。

  诗中的运动经

  “闲扫萧斋静扫蝇,修行何必定如僧。”

  这是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在《偶成》诗中的诗句。他主张动静结合,在读书间隙不妨做点清扫书斋的事,既可活动筋骨,又可创造清洁的环境。袁枚享年82岁,被誉为“一代文星兼寿星”。

  此外,袁枚的长寿经中,把旅游也列为很重要的一条。有诗云:“老行千里全凭胆,吟向千峰屡掉头。总觉名山似名士,不蒙一见不甘休。”形象地诠释了他对名山大川的渴望和生命在于运动的认识。

  诗中的预防经

  “爽口物多终作疾,快心事过必为殃。知君病后能服药,不若病前能自防。”

  北宋经学家邵雍的这首养生诗对后人很有启发。“治未病”的观点是整首诗的核心,正如《黄帝内经》上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

  “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三个内容。最主要的还是“未病先防”。加强身体锻炼,适度养生,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追求健康长寿,这是古今中外养生保健的终极目的。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 李妍仆)

  摘自《大众健康》

责任编辑:霍然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