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我住进了新房子,发展起了产业。我现在已经达到了脱贫的标准,我申请不当贫困户了……”
这是重庆市城口县明通镇金六村贫困户邓仁碧的《自愿脱贫申请书》。
为了表达激动之情,在接过请人代笔的申请书那一刻,老人将全身力气聚向拇指,在文末按下了鲜红的手印。
在明通镇,像这样的申请已有62份。
2018年6月4日,镇政府工作人员陈超正在整理这些申请,并将其登记入册。
提交申请后,自愿脱贫户们格外提劲儿,也激发了更多贫困户的脱贫意愿。
当前,随着脱贫攻坚战的深入,大多数贫困户尝到了勤劳脱贫的甜头,但“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现象依旧存在,这在过去的明通镇也不例外。
过去,如何让全镇426户贫困户脱贫,成了明通镇党委、政府最为头疼的事——扶贫,可不能“剃头挑子——一头热”。
为解决这一难题,当地党委、政府将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重视以扶志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
随着一系列举措生效,贫困户们的内心悄然改变。
家训上墙
2018年6月5日清晨,阳光洒向金六村。
每户人家的外墙上,一幅幅家训牌匾格外显眼。
对自愿脱贫户邓仁碧来说,每当看到自家墙上的家训,全身便有使不完的力气:牌匾上的四字短语——“勤爬苦做”,既是家训,也是她家的真实写照。
由于右脚残疾,儿子陈本志外出打工常常碰壁,全家曾一度失去脱贫信心。
由于身患残疾、重病等而失去脱贫信心的贫困户在明通镇还有不少。如何激发他们的脱贫斗志?明通镇党委、政府将突破口放在了修身齐家上。
2017年底的一天,一场关于树立家风家训的院坝会在金六村召开。
得知树立家风家训对脱贫有帮助,大家纷纷举手支持。
为鼓励儿子陈本志,邓仁碧冥思片刻,从嘴里吐出“勤爬苦做”四个字。
随着家训上墙,“勤爬苦做”也逐渐成了邓仁碧全家人的行事准则,一系列精准扶贫举措相继见效。
通过D级危房改造、产业扶持等政策,邓仁碧家搬进了新房,搞起了山地鸡和肉兔养殖。儿子陈本志通过自学和参加县里组织的就业培训,学会了不少技能,在外打工的收入节节攀升。
2017年11月的一天,邓仁碧将自愿脱贫申请交到了村委会。
经过评审,邓仁碧达到了稳定脱贫条件,成为全镇首批自愿脱贫的贫困户之一。
这正是明通镇扶志的第一步:针对贫困户自暴自弃等内因问题,通过重建家风家训,树立积极的人生观等方法,使贫困户的生活重回正轨,斗志重燃。
文化聚力
“咚咚锵……党和政府很关爱,要把穷帽摘下来。”
2018年5月的一天,明通镇大塘社区便民服务中心,观看表演的村民将舞台团团围住。
舞台上,徐龙祥一行三人敲打着锣、钹、鼓和兜锣四种乐器,将扶贫政策娓娓道来。
这是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三人锣鼓的演奏现场。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明通镇党委、政府决定利用三人锣鼓在当地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条件,助力脱贫攻坚。
大塘社区党支部书记、市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徐龙祥操起行头,开始编撰新唱词。
贫困户徐祥高是三人锣鼓的忠实观众,在文艺节目的耳濡目染下,一股不服输的精神开始在他心里激荡起来。
一天,徐祥高找到徐龙祥,主动提出想多打份工以增加收入。
很快,通过相关扶持政策,徐祥高获得社区公益岗位,有了稳定收入。
眼见脱贫梦实现,徐祥高第一时间递交了自愿脱贫申请。
过去,“无事酒”在当地是个老大难问题。曾有村民统计,一户村民一年内平均要参加各种“无事酒”200多场,更有村民一年内礼金支出达到6.6万元。这无疑成了贫困户脱贫致富路上的绊脚石。
对此,明通镇通过组建文艺宣传队等,引导村民建立起一系列乡规民约,使“无事酒”得到有效遏制。
这正是明通镇扶志的第二步:针对当地业余文化缺失、风气不正等民风问题,通过组建三人锣鼓文艺队、乡贤大讲堂、幸福之家文艺宣传队等,加强正能量文化供给,匡扶公序良俗,为脱贫营造良好氛围。
榜样引路
2018年初的一天,“我的扶贫(脱贫)故事”城口县南部赛区演讲比赛拉开序幕。
聚光灯下,额头上有些冒汗的吴应全,用力拽了拽衣角。
在内心默念几遍“不紧张”后,吴应全扯开了嗓子。
作为一名自愿脱贫户,吴应全从未想过能在这么多人面前演讲。
打开话匣子后,吴应全逐渐找到了自信,将自己的脱贫故事和盘托出。
最终,吴应全获得南部赛区演讲比赛第二名,成为县巡讲团成员,为更多的贫困户点燃了脱贫信心。
而在乐山村一处海拔1800多米的药材种植基地里,身患残疾的唐有权也用实际行动激励着贫困户们。他通过发展党参种植项目,不仅成功脱贫,还通过招工等方式,带动了不少贫困户。
李茂祥正是其中之一。
通过每年在唐有权的药材种植基地里打工,加上自己发展养殖产业等,李茂祥一家年收入近万元。
“唐有权身患残疾都能脱贫,我一个手脚健全的人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在2017年全镇贫困户动态调整中,李茂祥主动提交了自愿脱贫申请,并通过了脱贫审核。
如今,在明通镇推荐下,唐有权已经成为第五届“感动城口”候选人,成了更多贫困户学习的榜样。
在明通镇,评选“明通好人”“不等不靠脱贫户”以及开展大学升学表彰等活动相继展开,榜样的力量不断彰显。
这正是明通镇扶志的第三步:针对贫困户只重眼前利益、缺乏奋斗目标等问题,通过典型评选等方式,以榜样的力量凝聚人心,让贫困户转观念、拓眼界,找到奋斗目标,看到脱贫希望。
情感连心
2018年5月17日,陈超一脚迈进吴应全家的大门。
作为驻村民小组干部,陈超每月都要遍访对口联系的金六村第一、二村民小组所有农户。
这天,陈超给吴应全家带来了好消息。
“通过前期征集民意,结合各项政策,明通镇‘民生30条’正式确定。”说着,陈超掏出本子,挑出与吴应全家相关的民生项目,一一讲解起来。
在与吴应全交流后,陈超便起身,循着山路向下一户人家走去。
直到傍晚,陈超才来到家访的最后一站——贫困户符纯培家。陈超要在符纯培家住一晚,深入了解他家的脱贫需求。
这晚,在符纯培家的饭桌上,得知几天前符纯培与村干部因扶贫问题起了争执,陈超做起了调解工作……
在明通镇,这样的家访已成为常态。随着和村民特别是贫困户感情的增进,不少年轻的党员干部成了村民们的“干女儿”“干儿子”。
这些年轻的党员干部与驻村干部、第一书记、联村领导共同构成了明通扶贫工作队四级帮扶体系,成为党委、政府与村民间沟通的重要纽带。
这正是明通镇扶志的第四步:针对贫困户脱贫再返贫等后顾之忧,通过让党员干部沉到贫困户家中,与贫困户同吃同住等方式,让贫困户看到发展希望,夯实脱贫信心。
随着一系列精准扶贫举措的实施,贫困户“等靠要”思想逐渐得到转变,明通镇的贫困发生率从14.8%降至2.5%,贫困户人均年收入也从2450元提高到3600元,227户贫困户实现了脱贫梦。
2018年6月4日晚,明通镇政府办公室。随着第62份按了红手印的申请书汇入文件夹里,陈超将所有《自愿脱贫申请书》整理完毕。
陈超郑重地合上了文件夹,她相信,随着脱贫攻坚战的深入推进,这个文件夹里将塞满更多的申请书……
(唐浚中)
摘自《当代党员》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