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省余姚市梁弄镇横崁头村,笔者观察到农民都有一件自己很喜欢的物品,这个物品有的来自于父母的留传,有的来自于同学的馈赠,有的来自于兄弟姐妹的礼尚往来。
这些散落在乡村不被人关注的信物有着来自家族几代人的气息,它们不一定都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稀罕物,可能就是一本书写家族故事破旧的古书,一只带有母亲体温的手镯,一个陪嫁的老木箱,一把锈迹斑斑而又被磨出包浆放茶叶的锡壶,这些传了几代的物件,沟通了往昔和今朝;有些来自爱人的特殊物品,带着温度和灵魂,联结了彼此的思恋;有的来自挚友、战友和同窗,它变成物化情感的载体,也记录了曾经的记忆和欢乐的时光。
送照片是信物最常见的一种形式,特别是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青年男女如果相恋,都会送一张照片,照片背面还会写一些祝福的话语。这张照片好多人都会珍藏起来,有的把照片夹到书本里、放在相框里、放在桌子上,每天学习的时候都可以看到它,有的会放在自己贴心的口袋里或者夹在钱包里,想念的时候会拿出来看一看。
在走访老一辈人的时候,一些老奶奶留存的信物大多是父辈留下来的发簪、手镯。因为时代的变迁,发簪用的少了,好多发簪是银质的,又被融了做成戒指、手镯。手镯在乡村里作为信物的留存相对多一些,手镯有银质的、玉的、铜的,还有线编的,就是小的时候过端午节系的五彩绳。铜质的说明家里经济状况不是很好,看别人都有,自己也想给孩子打一副做个纪念。最多的还是银质的,因为在乡村里有一种说法,通过戴银手镯可以把身上的湿气、毒气转移到镯子上。
有的父母在小孩百天的时候也会送手镯,作为纪念。玉的手镯在乡村里留存的不是很多,因为它比较贵重,乡村相对贫困一些,城里大户人家存得比较多一些。还有一些金质的手镯,在乡村留存的更少。手镯也能作为嫁妆一辈一辈地传下去。
笔者去年在河南省永城市芒山镇一户农村电工的家里,看到客厅的桌子上有个铁质的盒子,盒子还锁着。我问他:“你这盒子里放着什么呀?”他说:“我父亲当电工的时候留下的一个电工钳。”打开后看到电工钳非常破旧,牙口都已经烂了,外面的绝缘皮也已经磨破。我说:“这么破的一个钳子为什么还留着呢?”他说:“我父亲当电工的时候,用这把钳子安装电力线路给村里通了电,改变了村里的生活。”他父亲在早些年去世了,去世之前对他说:“我也没有什么好留给你的,但是这个钳子是我用了一辈子的,这个钳子见证了咱们村子从没电到有电发展的过程。希望你看到这把钳子时,可以更好地为老百姓服好务,让村里过更美好的生活。”
在安徽省淮北市临焕镇古茶馆,老人们在茶馆里抽抽旱烟、喝喝棒子茶,一起聊聊天,一上午就过去了。别看小小的烟袋,里面蕴含的故事还挺多。烟嘴好多是用玉做的,噙在口中,或拿在手上,经过抚摸,玉会长出很多图案,有的说观音,可以保护自己,可以辟邪;有的则像一花朵,通过自己的观看,觉得像什么,就会越看越像。烟油可以治烫伤,还可以治一些皮肤病等,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乡村医疗不是很发达,老人们就会用这些土方子。
茶馆里一位老人讲述,当年他爷爷下乡干活,碰到一帮土匪抢劫,在搏斗的过程中,土匪砍他爷爷了一刀,幸好烟袋挡了一下,救了他爷爷一命。从此以后,烟袋就像传家宝一样,一代一代被传了下去。
手表也是作为信物赠送比较多的物品,有子孙送给爷爷奶奶的、送给父母的,有送给同学的,男女之间也会互送,比如一大一小的情侣表。乡村里以前送的手表大都是上海牌、中山牌的,但是这些手表都很便宜,可能只值十几块钱。
浙江余姚梁弄镇百丈岙村,有个老太太的孙子在考大学的时候,为了感谢这么多年奶奶对自己的养育之恩,用自己的奖学金给奶奶买了一块手表,虽然只值100多块钱,但是奶奶非常珍惜,一直戴在手腕上,一天都要看十几次。
信物也不仅仅局限于这几种物品,还有围巾、镜子、梳子、香水等等,林林总总很多。无论这些信物是值钱的,还是不值钱的,是珍贵的,还是不珍贵的,是常见的,还是不常见的,它总蕴含着一种爱,在人们之间传递。
(王 勇)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