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里,有历史和未来
时间: 来源:农民文摘-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古人对于房屋的最早理解,隐藏在“家”的象形字中,有房的地方才是家。

  即使置身于快速推进的现代化进程,中国人自我介绍,时时仍要提起“祖居哪里”。这是告诉我们,先人用一生的心血建造房子,是想万代流传的。

  但当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的泥墙、黑瓦、木质结构渐渐远离,没有了人居住的老屋,终究免不了凋敝的现实。

  如何延续老屋的生命?2016年4月,松阳“拯救老屋行动”正式启动,224处符合项目名录的文物建筑被列入拯救范围。全县有110幢老屋的产权人进行申报,96幢老屋完成方案编制,59幢老屋已开工修缮。

  老屋没了

  人们不会再回来

  宋代状元沈晦遍游松阳后,觉得这个地处于松古盆地的小县,在战事纷纷的宋朝,无疑是一片净土,于是诗兴大发,写下“唯此桃花源,四塞无他虞”的诗句。

  明末清初,浙江的人口大多集中在北部的杭嘉湖平原和宁波,金华、衢州、温州、处州等诸府,人口则稀少得多。

  空旷的山区吸引了周边江西、福建、安徽以及宁、绍、温等省内外的移民前来,在山间开垦出一片土地,用来种植靛青、番薯等植物。

  一起远道而来的,还有他们的建筑形态。闽地的人擅长用泥土夯成厚厚的墙壁,就地取材、不加修饰,只是偶尔添上一些秸秆和瓷片;徽地的人则喜欢马头墙、小青瓦,简单的砖雕、木雕、石雕融为一体,显示着生活的情趣。

  当然,其他建筑的智慧,比如石头墙基、底层用以居住二层放置物品的结构、内大外小增加采光的“取景器型”木窗等等,也被一一采纳,一幢幢房屋落成,世代栖居,最终形成如今大多数古村落的模样。

  家住松阳大东坝镇横樟村的包加理,已经不太清楚家中老屋——北弄20号具体的建造年份和过程了,但他知道“这是必须守护的”。

  这种强烈的情感,源于在老屋度过的美好时光。两进的院落里,十四五户人家居住着,尽管挤挤攘攘,却也其乐融融。过年时,在二三十平方米的大堂里一起打年糕、做豆腐的场景,至今仍是他脑海里无法遗忘的家族图景。

  20世纪80年代,当老屋里的人越来越多、空间也越来越逼仄的时候,住户也一家家搬了出去,有的在村口,有的在村尾,一些人家干脆搬去了县城,老屋里只剩下一位80多岁的老人。房梁、木板、瓦片烂了,终于,连马头墙也在一天夜里倒了下来。

  “再不修,就晚了。”因此,当“拯救老屋”行动小组到镇村动员,大部分村民仍在质疑时,包加理没有一点犹豫,牵头做了起来,尽管这处700多平方米的老屋,他的产权只占6平方米。

  村里老手艺的瓦匠、木匠、泥水匠都请来了,为了表示隆重,包加理在老屋外面点燃了一串鞭炮。

  他想,老屋修好了,人自然会回来的。

  的确,没了老屋,人们再也不会回来,所有关于乡村的情感和记忆都会渐渐淡去,留下的只是让人怅然若失的乡愁。

  拯救老屋

  不仅是拯救村庄

  新的瓦一片盖一片铺上屋顶,杂草丛生的天井整理一新,倒塌的马头墙砌了起来,夯土墙上的裂缝也一点点被填满。当然,为了顺应现代生活方式,老屋修缮时,还在不破坏原貌的基础上增加了防潮设施,植入了卫生间,铺设了隔音板,改造了电线线路。

  “保护老房子完整风貌,修旧如旧的同时,也要注重宜居性,让人愿意住,住得舒服。”松阳县“拯救老屋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王永球说,这是“活态保护,有效利用”的一个重要内容。

  此前并不理解的村民渐渐改变了态度,主动交了自家的份额。因为按照协议,修缮老屋的资金,一半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承担,另一半由产权人众筹。

  本来做了最坏打算的事情,突然有了喜人的转变,包加理心里也亮堂了起来。

  前些日子,横樟村北弄20号终于完工了。85岁的叶毛娣、51岁的包绍贤一家4口和34岁的包林凤一家五口,迫不及待地搬回了老屋。

  到了除夕夜那天,其他住户陆陆续续来了。大门两侧贴上新对联“祖屋重修华堂瑞,家人同心小院仙”,香火堂里备好了食物和茶酒。

  有心人买来了新的锣鼓,“咚咚锵”的敲打声,伴随着大人小孩的笑闹声,曾经被放弃的老屋焕发出生机,承载着历史的厚度,也摸得到家的温度。

  当然,对于古市镇山下阳村的村民来说,老屋拯救之于他们还有另外一层意义。老屋“活”了,村庄复兴的希望似乎也“活”了。

  据松阳地名志介绍,“山下阳村”因地处大岭北山南麓而得名。明末清初,龙泉的张氏迁居到这里,按照传统风水理念和自然山水走势布局整个村庄的建筑。

  张氏宗祠和张氏祖堂最先建造,放置家谱,附设学堂,以提醒不要忘本,也便于教化后人。19幢具有闽南、浙南、徽派、西式风格的民居相继建成,一幢紧挨一幢,或山墙毗连,或邻弄相隔,连绵成片,勾勒出嵯峨的历史轮廓。

  34岁的山下阳村村主任张军伟,至今保存着对宗祠的记忆。那时,村里每遇大事,家家户户也要到宗祠里商量,同心同力,和衷共济。

  因着靠近县城,山下阳村也较早地遭遇了商业文明,人少了,学堂撤并了,无论是老屋,还是村庄,都日渐衰败了。

  老屋拯救行动启动后,村里把宗祠列为第一个修复对象。从每一片瓦,到每一块砖,到每一个梁木,老屋的每一点变化凝聚起每一个村民的期待。

  “老屋修着修着,大家的心也齐了,之前较难推进污水处理工作,现在家家户户都很支持,进度很快。”张军伟说,村里还计划将宗祠大门前的围墙和建筑拆除,“村里的红白事、文化活动都要放到那里。”

  山下阳村的未来究竟是什么样子,还很难说。但所有的一切,都要从拯救老屋开始。

  老房子里

  有对未来的远见

  青山环抱的四都乡塘后村,午后的阳光洒落在承载着生活的土地上。村子虽小,常住人口只有百来人,却从来不寂寞。

  一条巷弄中往往挤着几幢老屋,大门一一相对错开,墙体在岁月的磨砺中严丝合缝地黏结在了一起。母亲轻声的呼唤从厨房传来,小孩“噔噔噔”地从楼上跑下来,东家端着碗走进西家,还会评判“今天哪家的菜最好吃”。

  顺着石阶向上,塘后村31号里的修缮项目已告一段落。陈金香一家和姜万青一家正搬了板凳,坐在小院里,喝着茶。“以前一下雨,就担心漏水,每年都要修修补补。”陈金香说,借着“拯救老屋行动”的契机,4户人家每家拿出2万多元,把老屋里里外外修了一遍,“今年省心了,老屋住着也舒服。”

  “村貌完整、舒适宜居、富有活力、人文和谐”,这是县委书记王峻为理想乡村图景设置的4个关键词,由拯救老屋撬动古村落保护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要从一栋房子的修复,引导到一个片区的复兴,从而激活一种业态的发展。”

  塘后村里,村支书陈国华带着村民种下了400多亩香榧,预计过两三年就能挂果收获。在江苏开超市的姜伟,也准备今年回来把家里的老屋修起来。姜万青则计划着,把老屋里的空房间再装修装修,开个民宿,“我们村旁边就有两条古道,平时来来往往的游客也不少。”

  山下阳村里,张军伟迎来了好几批来考察的投资商,有建议参照兰溪八卦村开发旅游的,也有提议做文创和民宿的。至于到底怎么发展,张军伟觉得,“得和村民一起拿主意。”

  横樟村里,包加理修缮的老屋品质,得到了相关部门的一致称赞,他考虑着把村里手艺好的工匠叫起来,组成施工队,既增加农民收入,又帮助推进“拯救老屋行动”。

  可以预见,这自然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市场。县里也准备今年在深化培训上下功夫,分层次、分批次对600多名木工、油漆工、彩绘工、木雕工等进行培训。松阳还出台了《关于推进民宿经济发展实施意见》,整合3000万元资金扶持民宿经济发展。此外,高效生态农业、林下经济、民俗节庆活动、手工艺产品加工等等也被列入了多样化业态的范围。

  由此,老屋“活态保护、有机发展”的意义也有了解释,保护原真的生产生活方式,把老屋拯救放到活态的历史发展中去。

  现在,老房子里的故事还未完结。但可以确信的是,它值得期待。因为这里既有对传统的坚守,也就有对未来的远见。(沈晶晶    孙丽雅)

  摘自《浙江日报》​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