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我住在台北市的金南路,街的一侧盖满违章建筑,违建的前面摆满小吃摊。
我常光顾小吃摊,而且用餐时见到的一幕,给我留下深刻的记忆,一记记了将近五十年。
那一幕是这样的:
有个显然跟小吃摊老板相识的中年妇人,掏出十块钱给老板,说要切五块钱的猪头肉带回家。
老板没把钱收下就开始切肉,一刀一刀又一刀,显然切得超过了五块钱的量。
妇人提醒老板:“我只要五块钱,别切太多了。”
“不多!不多!”老板把切好的肉包上,居然连十块钱一起交给妇人,“送您的!”
妇人急了,笑道:“这怎么成?钱一定要收!”
老板立刻把钱放进口袋,说:“谢谢!”
“找五块。”妇人伸手。
老板笑笑:“哦!那就是十块钱的。”
妇人怔了一下,露出很奇怪的表情,一扭身,离开了。
看着妇人远去的背影,就听见小吃摊老板低声骂:“你好意思买五块钱,我还不好意思切呢!”
我好奇地对老板说:“问题是,我看你虽然切了超过五块钱,但是也不够十块钱的量啊!”
那老板居然耸耸肩,理直气壮地说:“我怎能多切?搞不好她真把钱收回去,我不是赔了吗?”
这一幕常浮现在我的眼前,因为我发现后来好多经历,都像当年的“猪头肉事件”
举个例子,我浴室的水管漏水,找个开水电行的亲戚来修,心想他一定来得特别快,没想到他非但不快,还一拖再拖。
过了三天,我忍不住了,打电话对他说:“你再不来,我可找别人了。”他才匆匆忙忙地赶到,一个劲儿地赔不是,三下两下修好了,说自己人不要钱。
我说:“亲兄弟,明算账,怎能不收?”非要他告诉我多少钱,他嗫嚅了半天,说出价钱,把钱收下,很不好意思地离开了。
可隔天,他修的地方又漏水了。我很生气,找了附近的水电工,水电工把瓷砖拆下好几块,好奇地问我:“上次谁修的?根本没好好搞!”经过一番折腾,还和了水泥,把瓷砖补回去,要的价钱居然比我亲戚还便宜。
还有一回,我要出国,想到有位小学同学开出租车,机场的距离远,不如让老同学赚,就打电话给他,约定时间出发。
结果,时间过了,他还没到。打手机给他,说正在路上;又等了二十多分钟,才见他疾驶而至,又一路狂飙,差点误了班机。
原来他在来接我的路上,看见别人拦车,问问距离,觉得还可以,就先去载了别人。
问题是,我跟他约好,会付他全额的车费(说实话,我总加倍)。他怎能半路去接别人的生意呢?
看到这儿,相信很多读者都会有同感。
找亲戚、找熟人,甚至找自己孩子办事,常常比找外人还难。花的精力和金钱,也常比找外人多。
我有个邻居太太说得妙:
“我老公对房客比对我还好。有一阵子流行感冒,我发烧,老公一点也不急。可是租我家屋子的房客发烧,我老公却急着开车送人家去医院。我跟老公抱怨,老公居然说他要是不照顾房客,改天人家不租我们房子了。我病了,没关系,反正我是他老婆,跑不掉!”
反正自己人跑不掉!答应别人的事,要一诺千金,答应自己人的事,千金也不必换一诺。
真正的问题是这里面还有个“作怪”的心理,就像那“猪头肉事件”,亲人或至交之间,因为牵扯不清、礼让不完,帮忙的一边会想,“你是自己人,我不好收钱,搞不好是纯帮忙”;受帮助的一边又想,“我把你看作自己人,明明知道你不比别人强,还找你,你居然还不好好做”;要不然想,“你是自己人,应该服务特别好,怎知到头来,你既慢又差,还比外人贵。”
至于先客气,后来还是收了钱的,又可能后悔:“真糟糕!早知道你会付钱,而且给得不少,我当初应该快点到,而且做好一点。”
请问,在这既顾念情谊又彼此猜忌的情况下,亲戚朋友的关系就能更好吗?
(刘 墉)
摘自书籍《人生百忌》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