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边疆六十载的“农机战士”
时间: 来源:农民文摘-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他是江苏人,却扎根边疆六十载;他是中专生,却成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却推动了新疆棉花生产两次大提升;他自称“知识不多”,习总书记却对他说“英雄不问出处”。他是陈学庚,一辈子致力于农业机械研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

  20世纪60年代,江苏一大批人来到新疆,支援新疆建设,陈学庚的父母就在其中。初中毕业后,陈学庚高分考入了新疆兵团奎屯农校,选择了分数线最高的农业机械专业。从此,陈学庚与农业机械结下了一生的缘分。“我这一辈子,就做过一件事,就是农业机械。”

  推动新疆棉花生产两次大提升

  20世纪 80年代前,新疆棉花生产的总体水平很低,1982年新疆棉花面积仅占全国的4.9%,总产量占全国的4%,平均亩单产34.1公斤,兵团平均亩单产也仅有38.6公斤。1979年,新疆石河子垦区引进地膜覆盖技术种植棉花,通过对比试验,比对照增产35%,但是人工作业效率低,难以大面积推广,亟须研发先进适用地膜植棉机械。

  针对地膜植棉农艺要求,兵团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机具联合作业新理念,构建了以“种床整理、机械铺膜、膜上打孔穴播、种孔覆土”为主要内容的铺膜播种机械化技术体系。针对高速作业中膜上打孔穴播的难题,兵团科技工作者首创鸭嘴滚筒式穴播器,工作中滚动一圈,即可完成取种、清种、一次投种导入鸭嘴、二次投种入土全套播种程序,陈学庚科研团队在其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膜孔覆盖严实是增温、保墒、抗风的技术关键与难点,研制成功种孔覆土机构,解决了在随动条件下将土壤输送至种行覆土轮中并均匀送至种行位的难题,达到了取土可靠、覆土均匀的效果,确保一播全苗;为提高田间大尺度下机具联合作业的质量,提出了单组仿形和工作部件随动仿形新方法,研制成功铺膜播种动态仿形作业新机构,解决了机具联合作业条件下关键工作部件动态仿形与动力传动难题,研发成功的系列铺膜播种机,一次作业完成铺膜、半精量播种的全部作业程序。

  陈学庚当时负责农七师130团的地膜机研制小组,不到2年时间他就完成了2BMS系列机具的研究,班次作业效率相当于300个人工,1983年5月,与研制的其他十二种机型一起,通过了原农牧渔业部组织的科研成果鉴定。同年9月2BMS-6代表兵团送北京参加“全国新产品”展出,获全国优秀新产品证书和证章。1984年,原农牧渔业部颁发农业机械推广许可证,产品在全国16个省区部分地区示范推广。

  1984-1994年,陈学庚团队继续加大力度改进铺膜播种新机具,根据不同区域的土壤气候条件和农艺要求,不间断地研制推广多种新机具,形成了系列新产品,完成了从成果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换全过程,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在新疆地膜植棉中大面积推广,引领了新疆铺膜播种机械化技术的发展。其间,新疆地膜植棉机械化推广面积达6890万亩。兵团棉农人均管理定额由15亩提高到30亩,兵团皮棉平均亩单产也由1982年的38.6公斤提高到1994年的82公斤。

  地膜植棉机械化推动了新疆棉花生产第一次提升。该项成果获199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世纪90年代末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提出了基于机采棉条件下植棉全程水肥调控的膜下滴灌精量播种栽培新技术。“矮、密、早、匀”是新疆棉花高产的关键技术,实现膜下滴灌、精量播种、棉花机采、水肥一体化是新疆棉花生产机械化技术体系建设中的关键农艺技术。为满足机采棉种植密度不降低的新要求,针对新农艺对机具的要求,陈学庚率领团队提出了行距超窄配置新思路,构建了适合棉花机采的“种床整形、高密度精量播种、膜下滴灌、宽膜覆盖、种孔覆土”为主要内容的机械化技术体系,研发成功一次作业完成种床整理、铺管铺膜、精量播种、种孔覆土等8道工序的新机具——膜下滴灌精量播种机,达到了播量精确、播深一致、株距均匀、适应机采和高密度的农艺技术要求。首次将气力精量取种技术与鸭嘴滚筒式穴播技术相结合,攻克了负压取种、齿片清种、闭压投种、强制分种、携种导入鸭嘴、破膜打孔成穴、投种入土等精量穴播技术难题。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套气吸滚筒式精量穴播器,将播种精度由半精量提高到精量阶段,实现了1粒或2粒按需精量播种的要求,价廉、易操作,农民用得起。在气吸式膜下滴灌精量播种机研究中,创造了利用机架作为气道,替代了国际上一直普遍沿用的,由风机吸风口通过独立吸气管直接与单个排种器相连的气路系统,解决了蜘蛛网般的吸气管影响铺管铺膜作业的难题,简化了结构,降低了制造成本。这项发明已普遍为世界多种知名品牌气吸播种机采用。

  膜下滴灌精量播种技术在国内发展迅速,统计资料显示:2005-2012年,仅在新疆的推广面积达到7662.8万亩;2013-2015年,新疆区棉花全程机械化种植和管理模式面积达到了3829万亩,棉花机械采收面积达到2754万亩,全程机械化体系初步建成。

  2014年,新疆棉花亩单产已提升为155.7公斤。新疆以占全国42.3%面积,生产了占全国59.5%棉花总产量,成为我国最大的优质商品棉生产基地。播种技术与装备的创新促成新疆棉花产业的二次提升。

  在棉花机具推广的同时,陈学庚团队拓展了膜下滴灌精量播种技术的应用范围,成功开发出玉米、甜菜、花生及滴灌水稻等作物的滴灌精播机,目前在全国多省区大量推广。

  开始新的课题研究

  地膜铺盖栽培为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使新疆兵团棉花单产走在世界前列。但这种方式产生的残膜污染对生态环境、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阻碍。

  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后,陈学庚给自己定了两个目标:一是做好残膜回收研究,二是加大力度研究提高机采棉花品质。这都是新疆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中亟待解决的两个难题。

  2014年,陈学庚带领数名研究人员加入兵团“机械化残膜回收关键技术装备研究与示范”项目组,截至目前,已研制出十多种不同类型的残膜回收新机具,为解决兵团农田残膜污染问题做出了贡献。

  此外,针对棉花生产方式落后、生产效率低和比较效益下降等突出问题,陈学庚及其团队相继研发出种床精细整备、超窄行精量播种、脱叶剂高效喷洒、机械采收与储运等关键技术装备,创新建立了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率先在国内实现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2016年,由陈学庚主持的“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关键技术及装备的研发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培养一批学科储备人才

  2018年,陈学庚有了新的身份:石河子大学研究员。他说,过去50多年自己一直在基层一线工作,尽管取得了很多成果,但都没能静下心来做理论研究。“我考虑了很久,这一课怎么补。石河子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高层次人才聚集,学术氛围浓厚,对于总结、提炼过去的工作,静下心来做理论梳理,有很大的优势。”

  做好高层次人才培养,特别是指导青年教师做科研,成了陈学庚工作的重点之一。“过去,我都是带着人冲锋在农业一线,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今后,除了做理论提升,把这些知识传授出去,对我同样重要。独木不成林,个人的力量再强大也是难以发展的,依靠少数人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只有组建一支强大的团队,大家拧成一股绳往前冲,才能取得成功。”陈学庚说。

  来源:农业农村部人事司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