孜孜以求“最美”圆白菜
时间: 来源:农民文摘-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来!尝尝这个品种,又脆又甜!”方智远院士熟练的切开一颗嫩绿的菜球,剥出菜心。时光荏苒,从25岁与甘蓝结缘,到80岁依然奔走田间,方智远为了育出最美的圆白菜,倾注毕生心血。

  从“黄苗”到“京丰一号”

  甘蓝,北京叫洋白菜、圆白菜、东北叫大头菜,南方叫卷心菜,西南叫莲花白……然而就是这种今天看来普通的大路菜,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一直与城乡“菜篮子”的改善紧密相连。

  “当时有一个品种,老百姓叫‘黄苗’的,种植靠国外进口。1967年,两广、福建等地方将近100万亩甘蓝,百分之六七十都开花了却不结球,菜农都掉眼泪了。”跟着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的老同志连夜赶到了广东,看到地里一片一片抽薹的甘蓝,方智远心里很难受,“当时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就是觉得,解决老百姓吃菜问题,还得搞我们自己的品种。”

  为了能够尽快繁育出国内生产的种子,北京、泰安、天津、大连等地的研究人员组成了协作组。“都一块干,谁有好的育种材料就拿出来大家一起用。按照当时山东农学院李家文先生提出的‘南选北育’思路,广东春天种,把选好的种子拿到北方繁种;北方繁育出的种子,再拿到南方试种,所以选育速度比较快。”谈起那段倾力合作的日子,方智远很开心。

  1969年,我国终于选育出了可以同国外种子相媲美的国产“黄苗”,并且逐步在数量上满足了生产上的需要,但是年轻的方智远并没有满足。

  “‘黄苗’是个常规甘蓝品种。当时国外已经大量使用杂交种。杂交种有杂种优势,产量高,抗性好,但不能留种,所以我们必须要搞自己的杂交种。”方智远说。

  1970年,方智远和课题组开始着手甘蓝一代杂交种的研究工作。没有种质资源,一切都得从头开始。农作物一般一年只能开一次花,育种周期长,不确定性大,有时候做几千个组合,也不一定能选出一个好的品种。功夫不负有心人。1973年,他和课题组在国内率先利用自交不亲和系途径育成我国第一个甘蓝杂交品种“京丰一号”,从而结束了我国甘蓝新品种长期完全依靠从国外引进的被动局面。

  从一季晚熟到四季常见

  “没想到这个品种产量这么高。一个球有小洗脸盆那么大,七八斤重。有一段时间,北京、天津,包括沈阳、石家庄大街小巷菜店里都卖这个品种。然而,‘京丰一号’是中晚熟品种,到六七月份的时候容易烂,所以当时就想赶紧搞不同熟性的品种。”方智远说,不仅要有春天种的,还要有秋天种的。

  于是,在收获了第一个甘蓝杂交种后,方智远和课题组陆续育成了适于春秋不同季种植的报春、双金、秋丰等6个早中晚期配套的优良品种,从而使甘蓝在市场上能够四季常见。

  “第一阶段的目标就是丰产,解决吃菜问题,产量越高越好;后来就是品种配套,早熟的中熟的晚熟的配套;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解决病的问题。菜多了容易烂,不容易储存,品质也不好。办法还是从亲本开始,通过杂交的办法,搞抗病的品种。”方智远说。

  在1985年甘蓝自交不亲和系选育及其配置的系列新品种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前后,国内首批甘蓝抗病品种“中甘8号”、“中甘9号”和第二代春早熟甘蓝新品种“中甘11号”、第三代春早熟甘蓝新品种“8398”在方智远的主持下相继培育成功。这些品种具有很明显的优质、丰产、抗病、抗逆等特性,比原来的主栽品种平均增产10%以上,亩产值增收200元。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菜的品质要求也与日俱增。“就是不仅要高产、稳产,还要品质好、卖相好。老百姓喜欢绿颜色的,所以要选颜色发绿的;里头的芯不能太长,太长了就会影响品质;还有切开以后里面那个结构要好看,比较均匀。”方智远介绍说,一个品种很难十全十美,对自己的品种不仅要看到优点,还一定得看到毛病,然后考虑如何改善它。像“中甘21”这个品种品质非常好,但是它的抗病性不够。

  2006年前后,为了提高杂交种的纯度,方智远又带领课题组进行了甘蓝雄性不育系的研究和生物技术育种。“原来的自交不亲和有一个大问题,就是杂交率达不到百分之百,而且得人工授粉。通过雄性不育系培育,杂交种的纯度可以达到百分之百,还可以通过蜜蜂来授粉。”方智远告诉记者。

  “得给农民干点事”

  方智远的办公室,被十几个偌大的玻璃罐子占据了1/3的空间。积攒了十几年的数千份甘蓝种质资源,被很仔细地裹成小包,密封在干燥器内。衣架上常年挂着一顶草帽、一件雨衣,是随时准备下地用的。“天天跟土地、种子打交道,这都习惯啦。”方智远说。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对于农民那份割舍不断的感情。

  1976年唐山大地震那天,北京下大雨,方智远把家里的孩子安顿好,就急忙骑着自行车往试验田里赶。一路上余震不断,自行车“蹦蹦蹦”地响,路边的电线杆还在晃荡,方智远也顾不上害怕,只想着赶紧去看看地里的情况。

  “我们去的时候苗子都淹了,农民还在地里排水,把苗子捞起来。”方智远说,“多好的农民啊,他们全心全意支持你,你得给农民干点事。”

  为了将好的品种推广到农民手中,方智远和同事们经常下农村,办培训班,手把手地教农民如何制种,如何栽培,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成果拿出来跟农民共享。这些年来蔬菜花卉研究所在全国设立的十几个甘蓝新品种示范基地、30多个良种销售网点,方智远和课题组的同事跑了个遍。

  “和蔬菜产业有关的劳动力大概有七八千万到一个亿,种菜、贩菜、卖菜、加工等都牵涉到劳动力的安排,也牵涉到农民收入。”除了育种,方智远还特别关心蔬菜产业的发展。

  “振兴种业,产学研结合很重要”

  近年来,随着国外种子大举进入,方智远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虽然目前蔬菜种子的80%还是我们自己的,但是需要努力的地方确实很多。”他认为,振兴民族种业,真正做到产学研的结合很重要。“这就是年轻一代人的责任了。”方智远说,“我们现在就是把他们扶起来,给他们担责任,给他们提供条件,放手让他们干。”

  除了自己带头干,方智远将自己几十年积累的经验悉数传授给了年轻人。1995年,他又把所获何梁何利科学与进步奖奖金10万港元全部捐给研究所作为科技奖励基金,以表彰那些在蔬菜花卉领域有所贡献的人。

  “活在世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如果每个人都能尽职职责,国家就好办了。”他说,“有这种社会责任感,就能支撑着你走下去。”

  “搞育种的关键是看你的品种怎么样,受不受农民欢迎,能推广多大面积,能为农村为产业发展做多少贡献。”他说他非常希望年轻人能够把育种当成一种事业、一种责任来做。

  摘自微信公众号“微观三农”

责任编辑:霍然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