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的垃圾已经不够用了
时间: 来源:农民文摘-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一代人的努力

  曾几何时,瑞典也是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后来,政府下定决心治理环境,垃圾分类成为首要议题。瑞典政府曾试过在垃圾收集点设立监督员,实地引导、逐个检查,对顶风作案者予以处罚。可瑞典人不愿自己生活的残余物被当众围观窥视,大力反对。

  左右为难的瑞典政府意识到,教育还是要从娃娃抓起,于是将垃圾分类纳入国民教育大纲,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要学习相关知识,参观垃圾回收的过程,再回家向成人普及理念、互相监督。

  经过了一代人的努力,那些让人眼光缭乱的分类规则,早已是瑞典人的细碎日常——玻璃瓶要分有色和无色的,纸类要分报纸和硬纸盒;瓶子要洗干净,盖子和瓶身要分开;坏了的台灯,也要分成灯泡、金属和塑料……

  如果有人犯懒,不愿意做精细分类,也不是不行。瑞典居民每年都要交垃圾处理费。费用以重量计,垃圾越少,费用越低;垃圾分类得越彻底,收费越便宜。混投的话,价格则要翻倍。

  此外,垃圾分类也不是完全的义务劳动,也有些许经济回报。对于饮料瓶、矿泉水瓶,瑞典推行押金制度。消费者购买一瓶矿泉水所支付的费用里,包含了瓶子的押金费。无论是易拉罐、塑料瓶还是啤酒瓶,只要把它们放到专门的回收机器里,就能拿回之前支付的押金。目前,瑞典瓶瓶罐罐的回收率达到93%。

  至于剩菜剩饭,瑞典很多超市会提供免费的厨余垃圾纸袋。这些纸袋粘有密闭封条,可以和食物一起降解。除了纸袋外,厨余垃圾桶旁边,也有可降解的塑料袋。为了避免气味散出,居民还被要求将袋口封得严严实实。

  堪比地铁的垃圾地下通道

  在瑞典,不仅有污水管道,还有垃圾地下通道。很多小区旁边设有垃圾中央收集站,从中延伸出来的各个管道,穿墙而过、进入地里,连接着社区不同种类的垃圾桶。

  居民刷卡支付后,便能打开垃圾桶的箱门,将垃圾放入其中。桶内设有自动感应装置,一旦装满,阀门自动开启,垃圾们应声而下,在强劲风力的推动下,顺着管道,以每小时70公里的速度,奔向中央收集站的大箱子里。

  为了避免不同种类的垃圾撞车,电脑一次只让一种垃圾通过。每两周,卡车会过来把集装箱运走,送往相应的处理中心。在一些新小区,这些管道还直接连接各家各户的厨房。家庭厨房里安装一个食物粉碎机,吃剩的食物被粉碎后,进入管道,展开地下之旅。这样操作干净、卫生,还节约了大量的人力、运输成本,解决了定时定点投放的难题,也避免了垃圾箱满后的满地狼藉和恶臭萦绕。

  当然,这需要巨大的投入,还关系到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和城市整体的规划布局,造价高昂,建造过程繁琐艰巨。但为了城市的干净整洁,为了提高垃圾回收的效率,瑞典人觉得这是必要的投入。

  垃圾是门好生意

  高额投入的背后,也有庞大经济利益的驱动。

  瑞典全国每年垃圾产量为四百万吨,而仅有1%垃圾填埋处理,也就是说,99%的垃圾都得到了回收利用。而在七十年代,回收比例不到40%。这是如何做到的呢?

  除了规定居民有义务进行垃圾分类、生产者有义务回收自己的产品外,瑞典政府还透过资金补助或优惠政策的方式,鼓励企业投入绿色科技,不断开发循环利用技术。

  如今,瑞典回收后的矿泉水瓶,可以实现一比一还原。即压缩分解后的原料,可以用来制作一个新瓶子,不浪费一点材料。厨余垃圾转化成沼气,为汽车和公交车提供能源,剩余的渣滓用来做堆肥。而垃圾回收最大的去向,在于焚烧发电。

  作为一个北欧国家,瑞典一年中有8个月需要供暖。焚烧垃圾产生的能量加热水炉中的水,可以给全国20%的家庭供暖。加热水产生的蒸汽,又通过发电机组给家庭供电,为5%的家庭提供廉价电力。

  这些垃圾焚烧厂,外观美丽,干净整洁,没有难闻的气味,在设备的层层净化过滤下,连最讨人厌的二恶英,排放都近乎为零。所以根本不用担心“邻避效应”,有的工厂离居民区只有一步之遥。

  现在,瑞典几乎人人都知道,4吨垃圾等于1吨燃油能源。在机器自动化的高效运转下,一家12人的工厂,每年的盈利额高达550万欧元。

  他们唯一的苦恼是:垃圾不够用。

  虽然全国50%的垃圾都用来焚烧,但也仅仅占焚烧厂实际处理能力的两成。大量的产能被闲置,瑞典人想方设法地从国外进口垃圾。一开始,他们瞄准邻国挪威。但后来挪威自己投资建厂,利用垃圾来发电发热。于是,两国展开了激烈的“垃圾争夺战”。

  除了挪威,瑞典每年还要从意大利、英国、荷兰进口百万吨垃圾,填补缺口之余,也能向这些国家收取可观的垃圾处理费。怎么看都是一本万利的买卖。

  (徐 媛)

  摘自微信公众号“狐狸罐头”

责任编辑:霍然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