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鲜食玉米的扩张之道
时间: 来源:农民文摘-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库存的主要对象,近年来我国玉米的产量不断下降,国家更明确要求,在2020年前将“镰刀弯”地区(主要指东北冷凉区、北方农牧交错区、西北风沙干旱区、太行山沿线区及西南石漠化区)的玉米种植面积调减到1亿亩,取而代之的是青贮玉米、大豆、经济林果等农作物。然而在全国玉米大调减背景下,鲜食玉米这个新兴的玉米品种却找准方向,逆势崛起,深受消费者和农民喜爱。

  市场需求大种植效益高,

  鲜食玉米前景被看好

  “我们早就不种籽粒玉米了,那个不赚钱,取而代之的是鲜食玉米,这属于蔬菜,一亩能赚上千元呢。”7月10日,成都市新都区石板滩镇石桩村民林望民一边忙着打理蔬菜,一边向记者介绍着当地的玉米种植之变。石桩村传统农业生产发达,在小春种植中,该村曾一度种植籽粒玉米等粮油作物,但后来随着市场转向,村民纷纷种植鲜食玉米等经济作物。

  按收获物和用途划分,玉米分为三大类,即籽粒玉米、青贮玉米和鲜食玉米。籽粒玉米是种植面积最广的玉米品种,主要用于口粮调剂、饲料加工和工业生产,属于粮食类农作物;青贮玉米是饲料用玉米的一种;鲜食玉米是种植面积较小的玉米品种,属于蔬菜类经济作物。近年来,因库存高、效益低等原因,以籽粒玉米为代表的玉米品种成为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对象。

  2016年四川省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在18个县推进“粮经饲”改革,今年示范区更是扩大到40个,鲜食玉米种植面积也从最初的几万亩跃增至80万亩。

  7月8日,在成都市龙泉驿区某超市,刚上架的鲜食玉米便被消费者抢购一空。“每天限量供应,零售1.5元/个,当日就销售完毕,消费者很喜欢这个品种的玉米。”销售点位负责人王明月告诉记者,入夏以来,鲜食玉米上市后一直很畅销。

  鲜食玉米是鲜食甜糯玉米的简称,是改善人们膳食结构、丰富小食品加工类型的紧俏农产品之一,其秸秆还是优质的青饲料,世界上仅有中国、美国、法国、匈牙利、泰国等几个国家生产,常年播种面积2500万亩左右。

  “我国是鲜食玉米种植第一大国,现有糯玉米1200万亩、甜玉米600万亩,而四川常年种植面积80万亩,自给率不足50%。”四川省农科院甜糯玉米专家杨跃华介绍。目前,四川省自产的糯玉米以供应省内市场为主,而甜玉米大部分销往甘肃、新疆、陕西、河北等地。

  “种一季鲜食玉米,一般亩产能达2500斤以上,抢早上市每斤能卖2元。再加上一季优质水稻、一季蔬菜,时间衔接得紧,一亩地产值能达到1万元。”林望明告诉记者,种植鲜食玉米农民赚头很大。

  丰富品种做强产业,

  加大投入延长产业链

  随着四川省鲜食玉米产业不断发展,产业发展中的诸多矛盾也逐渐显现出来。例如,种植时间不合理,上市季节不均衡,“旺季烂,淡季断”的市场尴尬局面时有发生。

  记者调查发现,四川省鲜食玉米采收上市时间集中在6月中旬到7月上旬,这段时间之外主要由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等地进行供应,上市高峰期市场销价常常有 “坐过山车”的现象,“丰产不丰收,丰收不增值”成为种植户的苦恼。

  “资源利用与加工能力低下是我省鲜食玉米领域中的最大短板,由于鲜食玉米糖分转化快,所以很难作长期贮藏,如不及时销售、贮藏和加工,就会积压变质,既适应不了市场需求,又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产效益。”杨跃华说。

  “突破瓶颈,首先是要加快品种创新。”杨跃华认为,唯有进一步提高品质,鲜食玉米才能赢得更高关注。

  针对冷链加工的问题,一方面可以通过增加冷链及加工设备来保障品质,另一方面则应该培育货架期长、高产优质的新品种,支撑鲜食玉米品种更新换代。此外,合理布局品种,实现良种良法的配套也尤为重要。

  “在四川,家庭农场、采摘园、农家院、示范农场等发展迅速,这些都是可以对鲜食玉米进行示范、采摘、品尝和宣传的场所。”四川方圆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忠烈认为,培养消费习惯也是拉动消费增长、解决产业供销问题的重要手段,结合都市现代农业,让更多消费者接触到高品质的鲜食玉米,并针对不同消费人群,提供不同层次和类型的产品,有利于促进消费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樊邦平)

  摘自《四川农村日报》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