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田家炳的名字,大陆教育界都不陌生。田先生生于广东大埔,16岁时因父亲去世辍学从商,负起家庭重担。1958年,举家自印尼搬至香港,建立化工厂,生产塑料薄膜和人造皮革,成为亿万富翁。1982年,创办田家炳基金会,致力于教育、医疗方面的公益事业。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捐助教育事业以来,田家炳在全国范围内累计捐助了93所大学、166所中学、41所小学、19所专业学校及幼儿园、大约1800间乡村学校图书室。以“田家炳”命名的学校或学院遍及所有省级行政区,他因此被誉为“中国百校之父”。
舍己利人也不后悔
田家炳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教育是关系国家强弱、文化盛衰的百年树人大业,资助教育是“把钱用在最有用的地方”,产生的效益远大于把财富留给个人。把个人享受的东西,拿来造福后人,发挥了更大的社会效益,即使是舍己利人也从不感到后悔。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后,田家炳的企业和田家炳基金会的收入受到影响,以至于出现捐款承诺难以兑现的问题。为让捐款计划顺利实施,83岁高龄的田家炳,竟然将自己居住了38年,金融风暴前价值过亿港元的别墅,以5600万港元的价格低价卖掉,然后把全部的款项投向了内地的几十所学校。而自己带着太太,租用了面积很小,但打开窗户可以看到别墅的一个公寓楼作为新家。
“那时经济比较糟糕,但我已答应要给一些机构捐款,人家做了计划。所以决定卖掉房屋。一方面,觉得自己住这么大房子是浪费,另外卖掉的钱,可以资助20多间中学,觉得这样更有价值和意义。”田家炳在接受华商名人堂访问时回忆说。
被问到,后来有没有心疼过,田家炳则回答:“看到一幢幢教学大楼的兴建,听到万千学子朗朗悦耳的读书声,不但经济效益更大,而且精神上的安慰也好得多。”
2003年,为了帮助香港理工大学和城市大学从政府争取到更多配对资金,在捐出自己承诺的款项,又一时拿不出那么多现金的情况下,田家炳还贷款600多万港币捐献给了很多大学,这也成为香港公益事业中绝无仅有的美谈。
2005年,为提前清付落实项目捐款并扩大捐资,田家炳还将13万平方米、高24层的田氏广场售出,获得款项近3亿港币,将其全数捐献给了数十所大学、中学。
一篇报道曾感慨:“不是捐钱最多,但是把自己总资产的 80%都用于慈善事业的,在中国只有一个人,他就是田家炳。”
坚持自己的教育理念
田先生做教育,有自己的理念。相对于捐赠知名高校,他更重视对中小学校、幼儿园和师范类学校的资助。理由是后者属于基础教育,“投资回报率比较高”——这个回报,指的不是个人名声的扩张,而是国民教育水准的提升。他曾如此解释自己的取舍:“基础教育是最基本的,如果搞不好,北大、清华这些好的高校就不可能有好的生源。而且,大学并不是谁都能够念的,但有了中小学,每一个学生就都能有接受基础教育的机会。”
2003年,田先生从报上读到“2003年大学排行榜”,对大陆高等教育之落后痛彻心扉,遂致信“素未谋面”的时任教育部部长周济,痛陈意见。这封信里,没有敷衍,没有客套,开篇即直切正题,谈真问题、提真批评。他提出希望“各地领导以身作则,以爱公帑如同爱护私产,以一家父母兄姐为筹孩子学费而节衣缩食精神,免除一切浪费,把来之不易的宝贵资源移作发展功垂百世的教育事业”,又将香港“教育方面的经常政府开支表、学生每年单位成本表”整理送给教育部诸官员参考,耿直率真,可谓信如其人。
用田家炳冠名 是为激励自己
除了大善,田家炳也从小处做起。出门住酒店,他都要自带肥皂,因为怕“用了酒店的肥皂,用不完很浪费”;外出吃饭,他只要一杯清水,不喝饮料。一位香港记者问他为什么?他回答道,全港七百万人,若每人少开一罐饮料,就省下七百万个罐。
对自己要求严格的田家炳,对下一代也严加教导。谈到下一代的问题,他就会强调:留财富予子孙不如积德予后代。他的五子四女,一律先进中文学校学习,接受正统中文教育,之后才会送到美、加去读大学,以适应今天世界形势的需要。
田家炳的品德被众人敬仰,也获得很多荣誉,但他却从不以德自居、以功自傲,更不求回报。在他巨额捐资的地方,包括家乡广东省梅州市和大埔县,他没有投资任何生意,从不指望,也从来没有用捐赠换项目或者利益。
唯有一点,他把自己的名字冠名到了几乎所有的项目上。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自己的事迹精神被更多人知道,甚至名垂青史,因此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一起来做好事。同时,他也用这种办法来激励自己,一定要把教育、把学校办好。
“如果你的教育做不好,学校做不好,把田家炳三个字写上去,不但不会荣耀田家炳,反而会丑化田家炳,家长就会讲,儿女千万不要送到田家炳学校读书,那田家炳,就会是个耻辱。”田家炳说,他一直用这个激励自己,也要求基金会的同仁,要求所有接受捐赠的对象,一定要实实在在把学校办好,不要辜负大家的期待。
许雅整理
综合凤凰网、短史记微信公众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