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瓜田里的 “倔”老头和新青年
时间: 来源:农民文摘-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炎炎夏日悄然而至,消暑的哈密瓜即将上市。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创新,如今哈密瓜的种植已遍布全国各地,但来自原产地甜蜜爽口、绿色有机的哈密瓜仍是人们心中的珍馐美馔。在哈密瓜的“老家”新疆吐哈盆地,就有一位种瓜“倔”老头和一群青年瓜农各自以坚守或变通的方式,维护着哈密瓜的甜蜜形象。

  五月底的吐哈盆地,戈壁绿洲大大小小的瓜田里,已生长一个月的哈密瓜苗正开枝散叶,吐露花蕊,结出拇指大小的“瓜蛋子”。在哈密市伊州区花园乡的一块瓜田里,年过八旬的瓜农卡德尔·诺肉孜精神矍铄地挥舞着坎土曼(锄头),给瓜田放水、松土。在他的瓜田里,除了为每槽水沟铺的防渗膜,找不到大多数瓜田普遍使用的大棚、地膜和滴灌带。他说:“我一直坚持用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土法’种瓜,要不是为了节水,我连防渗膜都不会用。”

  卡德尔介绍,“土法”种瓜与用现代农业技术种瓜,都要经过犁地、耙地、抹地、打瓜沟、浇地、播种、定苗、打瓜杈、定瓜9道程序,但最大的区别是,“土法”种瓜只用牛、羊和鸡粪等有机肥,不用任何化肥、农药。最关键的是“土法”种瓜在哈密瓜苗生长1个月的时候,要把当地田间生长的一种叫“苦豆子”的野草埋在瓜苗根部附近,有利于土壤保持水分、瓜秧除虫和增加营养,这是祖辈瓜农流传下来的宝贵经验。

  老头还有一“倔”,就是只种老品种,不种新品种。“哈密瓜在清朝的时候是贡瓜。当时只有加格达、黄皮可口奇这些老品种,不像现在都有200多个品种了,很多新品种都是样子好看,完全没有了哈密瓜作为贡瓜本该有的口感。我只种哈密瓜的‘爷爷辈’,种子也只用自己家的。”

  卡德尔和他的“爷爷瓜”是幸运的。近年来,随着兰新高铁、哈密与内地城市航线的开通以及在河南对口支援的带动下,作为新疆“东大门”的哈密吸引了越来越多国内外游客观光游览,哈密贡瓜的甜蜜形象受到旅游消费者的热情追捧。去年,卡德尔只种了2亩老品种哈密瓜,在当地7月举办哈密瓜节的短短几天时间里,他收获的两吨瓜被抢购一空,净收入1万多元。今年,卡德尔老当益壮,一口气种了4亩。

  隔着防风林,距离卡德尔瓜田不远的地方,就是80后瓜农伊不拉音·尼亚孜和亚力坤·尼亚孜的瓜田。不同于“倔老头”单打独斗,年轻瓜农们更倾向以合作社为平台,采取订单农业的模式,规模化种瓜卖瓜。伊不拉音·尼亚孜今年带领6户瓜农种了150亩哈密瓜,在他的瓜田里有新老品种20多个。他说,花园乡是哈密瓜原产地核心区之一,近年来北京、上海、广州的大型超市和农贸企业纷纷来下订单,每亩瓜出价5000元,除去种植成本,每亩净收入可达2000多元,成为当地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保障。

  “老品种口感纯正、瓜香扑鼻,但晚熟且不耐储藏和运输;新品种口感各异,但成熟早、产量高,储藏运输保质期长。我们主要根据客户的订单需求,种不同品种的瓜。”伊不拉音说。他心里清楚,无论新老品种,哈密瓜的品质才是市场的王牌,为此合作社的瓜田除采用地膜、滴灌带等节水材料外,只用畜粪作肥料,坚决禁用化肥和农药。

  种有100亩哈密瓜田的亚力坤·尼亚孜算了笔账:“化肥种瓜一亩地可以种1500株瓜苗,农家肥种瓜最多1100株,尽管产量下去了,瓜的甜度和哈密瓜原产地的美誉度却得到了保证,乡亲们靠种哈密瓜致富的路才能一直走下去。”

  (刘  兵    杜  刚)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

  ​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