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封面照片说的是——
北纬42°22′,东经116°53′,坐标中国河北“塞罕坝”,美丽高岭大雪封山,气温零下二三十摄氏度。
南纬1°17′,东经36°49′,坐标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东非第一大城市,享有“阳光下的绿城”之美誉。
绿色环保,将两个相距万里的地区联系起来。当地时间12月5日21时30分,在肯尼亚内罗毕举行的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宣布,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荣获2017年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塞罕坝林场退休职工陈彦娴,党委书记、场长刘海莹,副场长于士涛,老中青三代林场建设者代表登上领奖台,接过“地球卫士奖——激励与行动奖”的奖杯。
塞罕坝在历史上曾经水草丰美、森林茂密,但始于清朝同治年间的开围放垦,很快使这里的千里松林荡然无存。55年前,369名创业者从大江南北毅然走上塞北高原,拉开了塞罕坝林场建设的历史帷幕。寒来暑往、矢志不渝,三代塞罕坝人扎根自然条件严苛的高岭,栉风沐雨、筚路蓝缕、接续奋斗,终于营造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2017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称赞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
塞罕坝人55年间种下的是一棵棵树,也是一种信念、一种精神,更让人们看到了一种希望、一条路径——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得“地球卫士奖”,不仅因为塞罕坝为京津及周边地区构筑了坚实的生态屏障,更因为通过这个范例,让全世界看到了我们建设美丽中国的决心和行动,看到了中国为全球生态安全所作的贡献和努力;不仅因为塞罕坝为数百万人提供了淡水和氧气,更因为塞罕坝在科学造林、荒漠化治理等方面也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方案,提供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样本。 (付鑫鑫)
摘自《文汇报》《河北日报》
本栏编辑:隆亚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