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不出户,坐在家中或办公室里,就可以完成申请立案、提交证据、参加庭审等众多诉讼环节。打官司就像“网购”一样方便,这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已经成为现实。
2017年8月18日,杭州互联网法院揭牌成立。2018年9月9日,备受关注的北京互联网法院正式挂牌。9月28日,广州互联网法院挂牌成立。这意味着,互联网法院在我国开始从单一试点向更广阔的空间发展。
前不久,《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互联网法院审理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公布并施行,对互联网法院的管辖范围、上诉机制和诉讼平台建设要求做出规定,并明确了在线诉讼的身份认证、立案、应诉、举证、庭审等诉讼规则。
“24小时不打烊”
9月21日,记者走访了成立不久的北京互联网法院。全新的北京互联网法院坐落于北京市丰台区汽车博物馆东路2号院,工作日的下午3点,不同于多数法院的人来人往,这里几乎看不到当事人和律师的身影,显得非常安静。不过,这并不代表这家法院很“冷清”,相反,此刻它的线上电子诉讼平台非常繁忙。据法院工作人员介绍,这一天,北京互联网法院的电子诉讼平台共接收70件立案申请,立案厅的每名工作人员都在电脑前紧张地忙碌着。
巨型显示屏上实时显示着法院成立近两周的相关数据:注册人数1762人,其中自然人1690人、法人71个、非法人组织1个,来自安徽、黑龙江、湖南三地的注册人数排名前三;收到立案申请1684件,数量排名前三的案件类型分别是“网络著作权、邻接权权属纠纷”“网络购物合同纠纷”和“互联网购物产品责任纠纷”。已有376件实现诉前调解,73件经审查已立案。
互联网法院最大的特点是“网上案件网上审”。“我们将主动吸收和运用最新科技,打造全流程一体化电子诉讼平台,24小时不打烊。”北京互联网法院院长张雯介绍道。借助最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法院打破了空间和时间对诉讼流程的限制,不仅省去诉讼参与人跑腿儿的麻烦,实现了所有诉讼流程线上进行,还实现了众多诉讼流程24小时进行,方便诉讼参与人随时提交立案申请、诉讼材料,随时查询案件进程。
诉讼时空的打破,让打官司变得像“网购”一样方便。诉讼参与人登录北京互联网法院电子诉讼平台,可以体验到非常便利的电子诉讼服务:起诉、调解、立案、送达、庭审、宣判、执行、上诉,所有诉讼环节可以全流程在线进行,任何步骤都能即时连续留痕记录,当事人可以“零在途时间”“零出行成本”完成诉讼。
上海信和安律师事务所律师郭倩对此深有感触:“我代理过几起在浙江审理的案子,很多重要环节都是网上操作的。最近一个案件的执行结案就是网上进行的,通过电话沟通,双方达成合意,只用了几分钟就达成了具有法律效力的一致结果。” 如果没有网上操作这个途径,郭倩大约要在路上花费掉整整一天的时间。
网上官司怎么打
作为非法律专业的普通当事人,能够自己完成这看起来很专业的事情吗?有法院的智慧平台护航,网上打官司显得非常简单,当事人“一看就懂,一用就会”。
根据规定,作为基层法院,北京互联网法院集中管辖北京市辖区内应当由基层人民法院受理的第一审特定类型互联网案件,包括互联网购物合同纠纷、互联网服务合同纠纷、互联网金融借款、小额借款合同纠纷、互联网著作权权属纠纷等11类。也就是说,遇到这11类问题,都可以求助于互联网法院。
首先,当事人需要在电子诉讼平台进行身份认证,才能使用平台进行诉讼。通过人脸识别与公安部身份信息库信息比对可自动完成线上实名认证,如果线上自动实名认证不通过,也可转为人工审核。
接下来是申请立案,上传电子版起诉状和电子版证据。不必担心不会写起诉状,只需要填入相应信息,系统即可一键生成起诉状。
在提交完立案申请之后要做的就是等着法官在线审核,接到短信通知后,就算是“初战告捷”了。
最“贴心”的可能莫过于庭审环节了。当事人只需要一台能上网的电脑就可以参加庭审。庭审时,原被告双方和法官通过电子大屏在线完成举证质证过程,就类似于用手机进行视频通话。
案件可以当庭宣判,未当庭宣判的可以在诉讼平台上宣判。
智慧平台还推出了众多“贴心”技术,方便当事人进行诉讼,例如诉状自动生成系统可以根据当事人描述自动生成专业诉状,风险评估系统可以提前评估案件的胜诉几率,让当事人做到心中有数。
传统送达方式下,常有被告以“没收到传票”为借口耍赖,不出庭参加诉讼。有了电子诉讼平台,这个借口就行不通了。电子诉讼平台会向被告经常使用的手机强制弹出通知短信,被告不点击确认,其手机的其他功能是不可以使用的。“也就是说,他不能再以自己没收到通知做挡箭牌,如果迟迟不应诉,我们就可以推断他是故意的,从而进行缺席审判。”北京互联网法院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探索依法治网新规则
中国是网络大国,截至2018年6月底,网民数量已经达到8.02亿,网络经济的发达带来了数量众多的涉网案件,仅北京一地,2017年全市法院受理的互联网购物、服务合同等案件就达到4.5万余件,案件审判需求非常大。互联网案件的互联网特点突出,证据产生储存于互联网,在线审理既方便诉讼,又有助于通过审判创制依法治网规则。
互联网法院的诞生与发展可谓是恰逢其时。据《人民法院报》刊发文章称:杭州互联网法院一年来共计受理涉网案件12074件,审结10391件,已关联当事人的案件100%在线开庭审理,庭审平均用时28分钟,平均审理期限38天,相较传统审理模式分别节约用时五分之三和二分之一,一审服判息诉率高达99.1%。法院所创设的“异步审理”和“区块链存证”都成为独创。
互联网法院一位工作人员表示,法院已经实现类案推送,即当法官受理一个案件时,诉讼平台会向他推送同类型的案件,帮助法官了解同类型其他案件的裁判情况,更利于实现同案同判,促进司法公正。与此同时,法院未来还会开通网上旁听席,使庭审更加透明,以此增强司法公信力。
三大互联网法院都非常看重创制“依法治网”新规则。广州互联网法院院长张春和表示,他们将聚焦互联网金融、网络虚拟财产、个人数据与隐私、网约车平台纠纷、直播平台纠纷等法律规定不完善、监管难度大、社会关注度高的问题。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安凤德认为,北京集中了新浪、百度、京东等一批互联网巨头,互联网企业的监管部门和规则制定部门都在北京,他们将在参与网络治理方面发挥自己的独特作用。杭州互联网法院院长杜前也表示,设立互联网法院不是简单地将法院审判职能从线下搬到线上,而是在于以互联网方式和思维,探索涉互联网案件诉讼和裁判新规则,推进依法治网,服务网络强国战略。
(郭 玲)
摘自《小 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