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重庆市江津区蔡家镇“吃新文化旅游节”在该镇茅湾村举行。村中心广场上,熙熙攘攘挤满了人,村民挑起了箩筐割禾担穗,村姑们穿起了蓝底白花的对襟衫,年长的父辈们忙着杀鸡宰鸭、烧猪烹鱼,欢迎八方来客。
村里的街道上挤满了前来采购的游客,村民们将用新米、新黄豆等新鲜富硒土货为食材做的农家饭菜,端上门前的桌子供游客品尝,尝过地道农家味儿的游客纷纷出手购买新黄豆、新米、山蜂蜜等农家特产。
“这些富硒产品看着就是真正的土货,我要多买点!”来自重庆市九龙坡区的王艳女士提着刚买的大米、粉条等农产品,她特地赶来参加“吃新节”,花了1000多元。
据介绍,“吃新”是蔡家镇一带由来已久的习俗,每年收割刚成熟的稻谷后,各家各户都用檑子磨出糙米,用碓窝舂出清香的白米,举行“吃新”祈福仪式,享用一顿新米饭配上新豆花、土鸡、土鸭、鲜笋等新鲜食材,共享丰收的喜悦,意在感谢上苍赐予、祈福来年丰收。从去年开始,蔡家镇确定在每年的9月5日到10月31日,举办“吃新文化旅游节”,以传承这一传统文化。今年,该镇组织了42个农家乐和农户作为游客接待点参与节会活动。
“没想到今年的‘吃新节’带来这么好的生意,第一天就预订了20多桌,好多电话预订都推了。” 参与接待的农户王翠芬说,以前只有黄金周小长假才是旺季,但自从“吃新文化旅游节”开办后,她家几乎天天客满,本来为“十一”黄金周准备的腊肉等食材,现在不得不再重新准备。
茅湾村乡村旅游的火爆,既有当地政府的助力,也是村民众筹办旅游带来的回报。
“村里以前只种玉米、稻谷,连吃都不够,年轻人只好外出打工。”王翠芬告诉记者,茅湾村乡村旅游的发展,源于能人带动和广大留守妇女的参与。
早在2003年,22岁的村民刘成洋走出大山,外出务工,因为踏实肯干、工作能力强,成为一家健身公司的片区经理,年薪达30万元。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参观了一个乡村旅游基地,看到当地的绿色生态环境和农家乐生意的火爆,怦然心动:“我们茅湾村同样青山绿水,村里修起了水泥公路,周边还有多个风景区,我们不也可以发展乡村旅游吗?”
2016年年初,刘成洋辞去工作,毅然回到茅湾村创业。然而,当他向村民提出自己的设想时,许多人的脑袋摇得像拨浪鼓,谁都不相信这事能赚钱,也不愿意参与。刘成洋只得转变策略,先把自己的房屋稍加改造,添置了桌椅板凳等,开起了全村第一家农家乐。同时,他还开发了当地的土特产品——青椒酱,通过互联网销售,卖到重庆、广州、北京、上海等大城市。
当年11月,在刘成洋的带动下,10余名留守妇女率先以现金和自家土地入股,成立了齐富旅游开发公司。刘成洋入股70万元,担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其他9名股东入股30万元。
“其实一开始我们都很纠结的,担心创业失败,但看到刘成洋敢投这么多钱、有这么大的决心,就下定决心跟着一起干。”一位入股村民说。
不久,42户村民又以土地入股,村集体也以300多亩集体林入股,公司的经营土地面积扩大到了800多亩。公司的股权结构充分体现了众筹特色,除了刘成洋51%的股份,9名以现金入股的股东占27%的股份,以土地入股的42户农户及村集体占22%的股份。
公司成立后,村里的旅游发展不但有了资金,也有了开发和组织能力。2017年,蔡家镇镇政府就把“吃新节”选在了茅湾村,由齐富旅游开发公司承办。公司带领村民积极筹备,从材料的选择、住宿的安排、人员的配备等等方面,认真规划,当年的“吃新节”一举成功,不仅让游客吃到了地地道道的农村美味佳肴,当地村民也销售了100多万元的农副产品,100多户农户直接受益。
今年的“吃新节”,更是提升了当地的知名度,扩大了农户收入来源。
“‘吃新节’带火了这里的旅游,我们的生意也越来越红火!”一位村民一边为客人忙活装新米,一边乐呵呵地说。他告诉记者,去年“吃新节”开幕后的一周,他家的农家乐每天都有5桌客人以上,周末两天接待了100多名客人,增收数千元。今年“吃新节”第一天,他家就接待了100多人,是去年的一倍。
据统计,今年蔡家镇“吃新节”开幕第一天,全镇42家农家乐就接待游客3000余人,为附近村民带来近100万元收入。(许真学)
摘自《中国妇女报》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