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籍一:以专取胜
在方寸空间将单一产品做到极致
山水相依的自然环境孕育出兰阳溪两岸数十家休闲农场,位于宜兰县员山乡的胜洋水草休闲农场便是其中之一。走进农场,几栋极简风格的“清水模”建筑矗立在大片的水草田中,大落地窗将室外的阳光引进建筑内部,窗边设置了桌椅,一旁的大型玻璃缸里种植着各种水草,从天花板上垂挂下来的一个个玻璃瓶中也都是水草。
“这就是我们的水草餐厅,就餐环境与周边的农舍截然不同,但在追求个性化的现代社会,格外受年轻人的欢迎。”农场老板徐志雄醉心于水草世界,占地5公顷的休闲农场里种植了400多种水生植物,养殖了锦鲤、鲷鱼、盖斑斗鱼等数十种鱼类。农场销售水草生态瓶、水草苔球、水草盆栽等文创产品,并提供自然生态解说、休闲垂钓、生态瓶DIY和风味餐饮等多种服务,让游客体验到自然生态的神奇与奥妙。
“水草火锅、水紫苏色拉、水车前鱼羹、水草松饼、鱼腥草冰淇淋……”以水草入菜的午餐令人啧啧称奇,而这些都源自老板的匠人匠心。徐志雄说:“水草在野外就是杂草,病虫害少、生长速度快,不用施化学肥料,因此它是健康食材。加入中药水草的冰淇淋,好吃又有疗效,小朋友气管不好,大人也可以放心让小孩吃水草冰淇淋。”
“刚开始种水草时困难重重,台湾几乎没有水草品种及如何种植水草的信息,国外虽有关于水草的书籍,但我看不懂原文,只能看图片慢慢实践。”
为了满足消费者对水草品种及外观的需求,徐志雄将台湾原生水草包装成商品,并致力于改进培育技术。他将传统盆装改成采用珍珠片、墨石沉木、微果草片等材质样式,方便消费者放入水族箱中培养。他还引进现代化温室设施,让水草在冬天也能生长发育,通过调节产期来增加水草产量。
“如今我们一年水草销售收入2500万新台币(1人民币约合4.47新台币),经营水草餐饮收入3000万新台币,开展休闲体验收入3000万新台币,销售文创商品收入超过500万新台币。”徐志雄说。
秘籍二:品牌先行
点石成金的背后是科技的力量
王益丰,在台湾云林县经营一家渔业合作社,率先开发出从台湾鲷的鱼鳞中萃取胶原蛋白的技术,并推出自有化妆品品牌,在市场上一炮而红。
“胶原蛋白可以保持健康平衡、促进细胞活化、使皮肤光滑有弹性。从鱼鳞萃取胶原蛋白的好处在于,鱼类与人类没有共同的疾病,不用担心安全上的问题,不过在萃取的技术上却非常困难。”王益丰说。历经3年的努力尝试,王益丰与台湾国立成功大学产学合作,终于在萃取技术上有所突破,利用台湾鲷的鱼鳞成功萃取出高经济价值的胶原蛋白,开发出了一系列胶原蛋白产品,包含化妆水、美白精华液、焕肤精华乳、隔离乳、面膜等,并成功外销至日本,创造一年超过2亿元新台币的产值。
为了提高市场知名度,他使用最传统、但也是最有效的宣传策略:大量打广告。消费者经由广告对产品效果有初步了解后,对品牌会进入到产生兴趣的阶段,经过百货专柜人员解说,进而吸引消费者购买产品。产品一旦经过试用,便以可靠稳定的质量俘获消费者的心,通过品牌价值创造消费者口碑,散播开来。王益丰表示,尽管在打开知名度的阶段,花费了相当惊人的广告预算,但靠着产品优良质量与自创品牌的决心,已经逐渐将营销成本回收,并且还在持续获利。
秘籍三:“三生”融合
用知识和体验创造价值
没有山,没有水,面积只有1.2公顷,位于彰化县大村乡的剑门生态花果园是一家自然条件非常普通的休闲农场,但它的老板赖仲由硬是凭借自己对“生产、生态、生活”的独特理解和创新实践成功吸引了大批游客。“小时候,我们家都是种柑橘、水稻。在我要尝试转型之初,许多人也都不看好这里,因为没有自然资源,如何吸引游客前来呢?视线看出去都是水平线,没有高低起伏,也没有独特的景观;交通也不方便,都是窄窄的农业道路,甚至根本无法会车;生态资源也没有山区丰富,萤火虫又少,鸟类也不多,蝴蝶品种更有限……”赖仲由回忆说。
为寻求答案,他参加各种培训,吸收专家的意见。“诸如果树栽培训练班、有机农业栽培班、生物农药讲习训练、生态解说与生态资源的运用……还有农会不定期举办的观摩活动我也经常参加,借由观摩可以学习别人的优点,改善我们的缺点,更可增广见闻而触发许多灵感。”
学习之后,赖仲由尝试以“三生有幸”的理念来经营农场。一开始,他只是将柑橘园开放采摘,来的游客大部分都是一家人亲子游,赖仲由开始思索:“要怎么做才能满足小朋友在采果以外的需求?”他在农场中经常可以看到各种鸟类、昆虫、青蛙等,但是游客来时不一定看得到,他想到可以用影像记录下来,当作给小朋友们的解说教材。
从此,每天天还没亮,赖仲由就来到农场守候,捕捉许多难得一见的影像,包括蝴蝶羽化的画面,白头翁、绿绣眼育雏的过程,以及蜻蜓幼虫离开水面准备羽化的刹那,一直要等到天黑他才甘心收拾器材回家。他将这些资料归纳、整合、分类后,制成丰富生动的教育说明卡。“一只水鸟嘴里衔着一条小鱼,如果鱼头朝外就是要回去喂小鸟,如果鱼头朝内就是要自己吃的,是不是很有趣?”
为了营造特殊的景观,赖仲由运用嫁接的方法,将橙子、金橘、椪柑、柠檬等接在砧木上,令原本只长一种柑橘的果树长出多样的水果,他还建立了周年生产体系,使农场四时有花、四季有果。为增加旅游附加值,他研发出金枣膏、金橘汁等柑橘相关产品,还把农场周围的三合院、庙宇、古屋串联成旅游线路,带游客去了解当地特有的文化。“农村不论衣、食、住、行、乐都与大都市不同,有些游客对美化居家生活有兴趣,有些游客对如何种出香甜可口又安全的果蔬有兴趣,我们都会针对他们的需求给出指导和建议。如何在短时间内让游客留下深刻印象,并引起他们的兴趣,这是我们经营者必须思考的核心问题,这也是能赚到钱的地方,这就是利用知识来创造价值!”(杨 勇)
摘自《农村工作通讯》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