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的几种模式
时间: 来源:农民文摘-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公司主导+村民入股”的统一运营模式

  这种模式下,依靠运营公司对村子进行统一开发、运营、管理和推广。村民将自家的田地、农家乐、餐馆等入股运营公司,和公司利益紧密绑定,从而拧成一股绳,形成运营上的合力。该模式一方面解决了乡村旅游的服务标准、项目建设、品牌推广等问题,另一方面还带动了村民的共同富裕。

  典型案例     山东省淄博市中郝峪村

  中郝峪村曾是一个贫困村,并且没有老宅子、没有独特的山水资源。从2003年开始,为了脱贫,一些村民自发搞起农家乐。后来,随着农家乐数量的增加,一些恶性竞争、欺诈客户情况开始出现,于是村里在2011年成立了幽幽谷旅游开发公司。为了提高村民的积极性,在公司里,村“两委”只占21%的股份,剩下的都由村民以自己的房产、果园、劳动力等各种资产来入股。村民们除了经营收入以外,每年还会获得公司的分红。

  在经营上,公司统一负责村子的项目开发、运营和宣传。公司运营所有项目,按照承包方式分给村民,村民只负责搞好接待、服务工作,不得擅自接待客人。同时,所有项目价格全部由公司统一制定,所有费用都由公司统一收取。

  依靠统一化运营模式,这个曾经的贫困村如今每年经营收入将近3000万元。

  引入外来资金的古村镇开发模式

  对于一些历史人文资源丰富的古村镇,引入外来资金进行包装打造,并统一运营,无疑是一个发展乡村旅游的“快速通道”。

  典型案例     山东省临沂市竹泉村

  竹泉村地处山东省沂南县北部,是中国北方少见的古式村落。后来由青岛龙腾集团投资1.56亿元进行整体打造。

  经过几年的开发,这里已经成为一处集观光、休闲、住宿、餐饮、会议、度假、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度假区,也是山东省第一个系统开发的古村落度假区。

  在开发古村落的基础上,竹泉村还大量挖掘本土文化、美食、民俗传统等,极大地丰富了乡村旅游对于文化休闲体验的需求。

  如今,竹泉度假村已成为国家4A级景区,2015年接待游客80余万人次,实现直接旅游收入8000万元。

  ​以爆点带动品牌的“轻启动”模式

  对于一些资源相对贫瘠地区,通过区域美食、传统手工艺品等的挖掘,凭规模优势和特色打造出爆点,也不失为一条可行的道路。

  典型案例     陕西省咸阳市袁家村

  袁家村距离西安市78公里,有一定的区位优势。为了打造乡村旅游,他们决定挖掘陕西特色美食,发展民俗民风体验一条街。

  为了打造最原汁原味的地方美食,他们挖掘“最民间”的厨师,挑选“最本土”的原料,坚决不要大酒店和厨师培训学校出来的厨师。

  最初由于缺乏名气,做出来的美食没人消费,袁家村村委会决定,这些民间厨师只管做,村里给发工资。厨师们做出来的东西,首先是在整个民俗街流通,多出的东西发给村民,再送给西安乃至陕西省相关部门和企业。后来,随着这里的名气不断扩大,许多店铺的消费者都排起长队。

  在美食的基础上,袁家村还不断发展酒吧、民俗体验、民宿等一系列配套措施,以求增强游客的体验度,并延长乡村旅游的产业链。

  一价全包的套餐式体验模式

  相比袁家村这种开放模式,还有一种截然相反的封闭模式:他们依托自己的优势资源,将全村封闭起来,用户只需一张门票,即能享受全部服务。

  如果说袁家村熙熙攘攘的人流是一种繁荣的美,那么封闭式乡村,通过高门票限制人流,凸显的则是古村镇宁静的美。

  典型案例     浙江省嘉兴市乌村

  乌村紧邻著名的浙江嘉兴乌镇西栅历史街区,是背靠京杭大运河的古村落,总面积450亩,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景区依托。

  乌村颠覆了中国乡村游的传统模式,采用一价全包的套餐式体验模式——集吃住行游购娱活动为一体的一站式的乡村休闲度假项目,一次即可打包吃住行和30多项免费体验项目。

  不能否认,乌村的成功离不开乌镇导入的巨大人流,但反过来,乌村也为整个大景区提供了原生态的乡村民俗文化体验。

  乌村给我们的启示是:毗邻传统大景区的乡村旅游点,完全可以以差异化的产品定位,做景区的配套支撑甚至是对等互补,从而凸显自己的价值,从中分得一杯羹。

  依托大城市,以民宿带动乡村旅游

  作为乡村旅游的高级形态,民宿是个特别的存在。一些地方依托大城市的巨大人流和消费能力,以“从上而下”的方式,用民宿为爆点树立乡村旅游品牌,取得了巨大成功。

  典型案例     莫干山

  莫干山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境内,美丽富饶的沪、宁、杭金三角的中心,自古以来就是许多名流避暑消遣的地方,并留下了难以计数的历史典故。

  近年来,一些外国人在莫干山开办起农家乐,将中国传统的旧家具、雕花木梁、旧石墩等,与西方文化相融合,深受长三角高端消费群体以及入境游游客的欢迎。2007年以后,“洋家乐”就成为莫干山的关键词。

  在莫干山的示范效应下,浙江桐庐等其他地市,包括全国各地,都掀起一股民宿热,并成为带动当地乡村旅游发展的突破口。

  (吴    敏)

  摘自《山西农民报》

责任编辑:霍然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