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城上小学五年级的娄珊总吵着要爸爸带她去“农场”玩,因为那里不仅有好吃的还有好玩的。娄珊口里的“农场”,指的就是东阿县新众家庭农场。
冰葡萄一年三茬 可挂果三四个月
2014年6月,陶万前和臧占涛在东阿县刘集镇陶庄村流转了600多亩地,建成新众农场。这六百亩地分成了两块,其中早期流转的310亩地主要种植葡萄和榆树,是他们的1号基地;后期在刘集镇陶庄村周边三村交界处流转的310亩地作为2号基地,除了种植冰葡萄、榆树,还发展了不少“副业”。
早两年,冰葡萄是新众农场的主打产品。农场除了有210多亩晚熟的冰葡萄,还建了15座温室大棚种植早熟冰葡萄。冰葡萄本身耐严寒,挂枝时间长,糖度相对普通葡萄更高;而早熟的冰葡萄更是比当地葡萄早上市近两个月。一时间,东阿人的餐桌上冒出来一种印着商标的“本地水果”———新众农场冰葡萄。
新众农场赚钱的原因还在于,210多亩露天葡萄园里并不单单种葡萄,还根据季节的不同,间作套种了油菜、香菜、菠菜等时令蔬菜,每亩地套种的蔬菜平均收益3000多元,“前段时间的一茬香菜就卖了6万多元”。
其实,冰葡萄火了只是陶万前他们的第一步计划。“当初选种冰葡萄就因为它耐严寒,一年三茬,鲜果可挂果三到四个月。”2号基地负责人臧占涛是聊城市新果蔬葡萄研究所所长,他说,除了考虑种植,他们一开始就想着要借葡萄搞农业旅游,“挂果期长意味着采摘期长。”
新众农场的算盘打准了,从每年五月份开始,来农场摘葡萄的游客就络绎不绝。
学习体验团不少 假日零散游客更多
去年,新众农场拿出十几亩地建了农耕文化体验馆,体验馆主要收集的是20世纪70年代的一些老物件,并根据这些老物件预设了当时的一些农耕、生活等习俗体验项目。农场还和县里教育系统合作,成了当地中小学的教学实践基地。工作日,多是一些来实践学习的体验团;节假日,农场里散客更多。“现在农耕文化馆的收入占到整个农场总收入的两成。”这一成绩,有些出乎臧占涛的意料,“以八十年代为主题的新文化馆正在建设”。“求新求变”这个词臧占涛重复了很多遍。
除了农场里的葡萄,周围的农户也种了不少葡萄。是让越来越多的同类农产品直接面对市场,还是想办法控制种植风险并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这成了陶万前他们几个经常讨论的话题。
其实,结果早就有了。现在的陶万前正在四处“品”葡萄酒———用葡萄酿酒是新众农场的新思路。“制酒并不难,现在的技术难题是储存。”臧占涛说,考察好项目和市场后,农场会聘请专门的技术员来操作葡萄酿酒这一块。
(祝超群)
摘自《农村大众》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