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竹单车” 卖到欧洲去
时间: 来源:农民文摘-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素以竹资源丰富著称,从小在这片青山绿水间长大的毛南族小伙子谭江永用高山上的竹枝做成款式新颖的竹制自行车,不仅刷新了人们对传统自行车的认知,还远销到了以色列、丹麦、瑞典等欧洲国家。

  让竹单车不只是图纸上的概念

  毛南族是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山地民族之一,每逢节庆,族人会戴上精美的花竹帽,跳起神秘的木面舞,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从小就根植于谭江永心中。

  2007年,谭江永考上了上海一所大学,学习平面设计专业。第一次来到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繁华和现代让他为之震撼,“这里跟我以前生长的地方区别太大了,我发现自己太渺小了”。

  毕业后,面对服装行业激烈的竞争,这个大山里来的年轻人发现要实现自己的梦想,首先得在这座城市活下去。为了生活,他做过餐馆服务员、干过销售、跑过快递,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获得了一个在竹质工艺品公司的工作机会,重拾平面设计的本行。

  在浏览国外网站时,他看到有人发出一张竹单车的概念图,一次,谭江永在网上和发小谭成杰聊起了试制竹单车的想法。谭成杰当时在广东的一家工厂工作,他在当地看到有企业做类似的竹制自行车,但框架材料采用的并非是天然竹枝,而是将竹子破成薄片后卷成竹筒制成,工业味儿较浓,而且加工过程中由于使用了胶水黏合剂也失去了自然环保的初衷。

  经过多次交流,两人决定合作试制真正纯天然的竹制自行车,而生长着丰富种类竹子的环江县正适合当他们的实验基地。

  “在别的地方发展得再好,对我自己的家乡也起不到多大帮助。”谭江永说,自己也不能老待在外面,就想趁自己有能力时回来试试。2014年,谭江永辞职返乡,决定开启一段新的征程。

  第一辆试制品就卖到了瑞典

  谭江永的家位于下南乡东华屯东边的一座小山腰上。为了方便工作,他在自家楼顶上搭了一个简易的棚子作为工作室,又拿出在上海工作时积累的两万多元,采购了打磨机、空压机、切割机等加工设备。

  一开始,两个年轻人想用传统的方法来生产竹单车框架,他们面临的主要难题是如何将竹子和金属部件结合在一起。在装配时,竹子容易发脆开裂,为此,他们不断在周边挑选试验各种竹材。

  金属连接件的加工也是一个难题,有些金属件看起来设计很简单,可真正装配时对精度要求非常高。好几次他们终于装配成功了,刚开始还觉得车身挺牢的,但没骑多久就散架了。这让小谭不禁感到怀疑,纯天然的竹制自行车真的能做成功吗?

  经过多方查找资料,谭江永想到了一个新的办法,用环氧树脂代替金属零件,来固定竹枝框架的关节。用金属件时,无论加工得多么精细,自然生长的竹子总有细微的差异,竹枝装配进金属件后总有大大小小的缝隙,骑行时整个车身的受力点常常会集中在螺丝等几个小的连接点上,导致车架的承压能力差。而树脂能将竹枝包裹结合成一体,受力点就会分布得比较均匀,车身会更加稳固牢靠。

  经历过无数次失败的尝试,当他把第一辆性能稳定的竹制自行车做出来时,兴奋得立马拿起手机,拍照上传到网络。一名在瑞典的中国留学生看到这辆特别的自行车后,分享给了他的同学,很快,这辆竹单车便被一名瑞典小伙子以4500元人民币的价格买走了。

  “终于有人认同我做出来的东西!”有了第一个客户,这让苦苦钻研了大半年的谭江永特别开心,他坚定了信心:要把竹制自行车的开发当成一份事业做下去。

  让传统手工艺焕发新的生命力

  2016年,经过两年发展,谭江永和创业伙伴们注册了公司,筹资30多万元,建起了生产加工车间。

  从第一辆竹制自行车销往海外,谭江永的创业路有惊喜,也有很多的曲折和困难。

  卖到瑞典的第一辆车,没过多久,竹制车身出现了裂缝,这时谭江永才注意到,由于竹子是中空的,不同地区的气温、气压、湿度都不一样,在国内使用没问题,到国外就可能“水土不服”。

  后来,他在家乡的高山上找到了环江独有的一种实心竹,满足了在不同气候条件下使用的需求。他目前正在为实心竹制成的自行车架申请专利。

  随着产量增加,工厂需要大量的原材料,谭江永便四处发布收购实心竹的广告。当地人一下子乐开了花,原来长在山上没人要的野竹子如今也变成了值钱的宝贝。

  现在,谭江永的竹制自行车工厂陆续接到了一些订单,他一边完善、开发新产品,一边通过线上线下拓展市场。来自环江大山深处的原生态竹制自行车虽然能够卖到以色列、丹麦、瑞典,但国内市场的接受程度并不高,“一方面是新产品,大家感到陌生;另一方面是价格比起三四百元的普通自行车要贵不少,国内消费者对手工艺制作的价值还不够认可”。

  为了解决企业的生存发展问题,谭江永打算充分利用当地的竹资源,开发生产多元化的竹产品,用创新让传统的手工艺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谢    洋    蒋正春)

  摘自《中国青年报》

  ​

责任编辑:霍然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