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麻的天空 母亲的天空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真没想到,我一个老农民还能出书了。”68岁的秦秀英略带拘谨地站在2015年上海书展的舞台上。她觉得这件事情挺不可思议的。在博客上,她这样介绍自己——“四零后,农民老太,喜做自然笔记。”

  让她来到书展的是一本叫做《胡麻的天空》的书。这本书的内容主要摘自她的博客。她的博文图文并茂,一般是先在纸上作画,用相机拍下上传,再配上几段短文。

  在这些博文里,读者看到许多上了年头的乡村记忆——

  村里闹了鸡瘟。秦秀英把自己从姐姐家要来的一公一母两只鸡圈在粮仓里,把口子堵住,一天给喂两次土霉素,不让它们接触外面的空气。过了两天,村里的鸡死光了,秦秀英把自己的鸡放出来,母鸡还下了17个蛋,引得大伙一阵惊奇。

  还有扎好的糜草笤帚。改革开放前,河套地区经常种糜子。除了用来做粮食,人们还割下糜穗,把籽打落,晒干以后扎成笤帚用来扫炕,软软的密密的,“比现在卖的刷子好用多了”。秦秀英还仔细地标上“这是秆子”“这是穗子”和“籽籽”。

  出版社看中了她的图画和文字,将它们结集出版,在书腰上印上“60年乡土与社会的变迁”。作家刘震云为她作序:“自己‘记录’自己,才是真实的个体生命的历史。个体生命的历史之中,已经包含着族群的历史,民族的历史,人类的历史——而不是相反。”

  对“人类的历史”,秦秀英不是很懂。她把自己的写写画画推荐给妹妹:“做了自然笔记,烦心事能少想一点。”

  无所适从的城市生活

  秦秀英,1947年出生,来到上海前一直生活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下面的小村庄,只读过1年半小学。4年前,定居上海的二儿子吕永林把她从内蒙接来小住。从此,回家对秦秀英来说便意味着,走进电梯,升到25层的半空中,把自己关进钢质防盗门背后的两室一厅,让她很不适应。

  她曾经拥有一处很大的屋院。在距离上海2000多公里的河套平原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下辖的一个叫做“二喜民圪蛋”的村子,秦秀英和丈夫亲手搭盖起了一进两开的正房、偏房,有骡子圈、羊圈、鸡窝、猪圈和谷仓。

  而如今,儿子儿媳白天出门上班,留给她的是一间冷冷清清的屋子。虽然每天都去公园晨练,秦秀英并没有交到本地的朋友。起初,看到公园里有人跳广场舞,她会站在后面跟着学。但是当别人想跟她聊天,她却听不懂人家讲话。几次下来,她便不再往人堆里凑,只自己一人绕着公园散步,一圈又一圈。吕永林问她:“在家闷不?”她说:“在内蒙也差不多,习惯了。”儿子觉得,母亲的世界,正越来越小。

  自从老伴病故,秦秀英的生活就越来越封闭。她常常坐在家里回想过去的事情,然后一遍一遍地把过去的苦难带着眼泪念叨给子女听。面对秦秀英反复的诉说,二儿媳芮东莉感觉有些无所适从。在大学中文系任教的吕永林常常思考,在关心爱戴和吃穿用度上的孝敬之外,要如何为母亲创造一片属于她的天空。

  儿女也要“创造父母”

  幸运的是,他和妻子找到了答案——“在这个世界上,不光是父母创造儿女,儿女也要‘创造父母’。”

  2011年3月,秦秀英又一次来到上海。在儿子儿媳的“精心预谋”下,64岁的她颤抖地握起铅笔,完成了她的第一篇“自然笔记”。

  来上海的第二天,儿子、儿媳就带她去了家附近的大宁灵石公园。晚上,儿子把相机里拍的照片导进电脑,让婆婆看着画。接下去的日子,每天儿子、儿媳上班了,婆婆就去闸北公园锻炼身体,看见好看的花就画下来,并按照儿媳的要求把日期、花名、天气情况、地点等都写上去,“儿媳晚上下班回来要检查的。”

  因为识字不多,为了完成儿媳交代的“作业”,秦秀英就查字典认字。辍学50多年之后,她开始重新“学文化”。就这样,秦秀英慢慢认识了很多字、很多花、很多树,很快把闸北公园里她喜欢的花都画了一遍。

  儿媳本来觉得观察并描画身边的动植物是一项没有技术门槛、不受语言文化限制的好消遣。但让她惊喜的是,热爱自然生灵的婆婆是真的喜欢上了这种记录大自然的方式。

  自从儿媳教会她做自然笔记,秦秀英也爱自己出去溜达了,遇到不认识的植物,秦秀英也敢问问生人了,顺便也就跟人家聊了起来。很快,她感觉到脑子比以前灵活了,记忆力也好了,和儿子儿媳也有了更多新的话题。儿子儿媳尤其喜欢听她讲述在公园里的“新见闻”:杜英开花了,像个毛刷刷,白色的小花挺好看;桂花树上接了个马蜂窝,上面密密麻麻爬了一层马蜂;河边有只大蜘蛛,牵出来的丝线足有两米长……这让儿子儿媳下班回家的心情都变得迫切了起来,因为小两口知道,妈妈一篇新的自然笔记就要诞生了。

  有儿子儿媳手把手地教,除了写字画画,秦秀英还学会了电脑打字、上网、开博客和用数码相机拍照。 她发表在博客上的这些图文记录,迎来了众多网友的好评。她做的自然笔记,不仅陆续上了报纸和杂志,还被收入《自然笔记——开启奇妙的自然探索旅程》一书。秦秀英还曾接到上海市黄浦区老年大学的讲座邀请,教其他老人做自然笔记。

  母亲眼中的中国

  2014年1月,秦秀英的大儿子永强去磴口,沿着黄河走,发现虽然已是大寒节气,黄河还在淌水,就拿手机拍了几张照片回来给母亲看。

  秦秀英说:“真是头一回听说黄河冬天不结冻。” 她一下子联想到生态的改变。她记得,以前黄河结的冰可厚了,上面能走车。

  就着大儿子拍的照片和自己的回忆,她当晚就画了一幅笔记,并注明:“2014年1月19日,-15~2℃,晴。 临河到磴口的一段河两边冻了冰,中间没冻,天气太暖和了,黄河也冻不了。”

  一篇篇自然笔记,渐渐汇聚成母亲眼中的中国。

  感觉到西瓜味道的改变,她也做了一篇——以前种瓜,地里要上羊粪,长起草来就一遍又一遍地锄,把地锄虚了,瓜才长得好。老辈人常说,“锄头上有三分水分”,庄户都要靠锄,越锄越长得好。可是现在,种地都用“高科技”了……种出来的瓜,看上去好看,实际上没有从前好吃。

  她画向日葵的故事,令一位儿童读物编辑看得欣喜。

  编辑说,一般读物讲向日葵生长,就是发芽、开花、结果几个过程。但是看了秦秀英的笔记,才知向日葵的成长路途如此艰辛:比如刚播下去,可能会被野鸡刨出来吃掉,发芽了可能会被虫咬,还得农民帮忙拔掉野草……“这才是向日葵真实的成长过程啊!是儿童们真正需要的绘本。”

  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

  回顾秦秀英这几年的惊人成长,儿媳也感到很惊讶:“刚开始的两年我还要帮婆婆改改错字,纠正方言。到了2013年、2014年,她几乎已经不需要我再去修改。”除了自然笔记,秦秀英还创作农事笔记和社会生活笔记,现已完成系列图文作品近200篇。其中一些作品还被佛山图书馆于2014年集合展出。

  2015年6月,秦秀英所有的自然笔记集结为《胡麻的天空》一书,并顺利出版。就这样,秦秀英又一次创造了自身价值,更收获了自信。新书出版,她还收到一笔版税,这对她来说可是一辈子都没有想过的惊喜。“名利双收”的秦秀英感慨地说:“幸好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

 

责任编辑:霍然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