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教育如何进行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这是歌曲《真心英雄》的歌词,同时也是人生的写照。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挑战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不遭受挫折是不可能的。如果孩子没有遭受挫折的洗礼,没有正确对待挫折的思想,就好像是温室里的“花朵”,是很难适应社会的。因此,给孩子树立挫折意识,让他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才不至于遭到挫折便束手无策。

  挫折教育很有必要

  差不多在10年前,彼时的人们认为独生子女缺少磨难和生活经历,便要进行所谓的“挫折教育”。于是,一种针对独生子女心理生理特质的挫折训练营开始出现。但是由于其教育方式备受争议,最近几年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宗春山认为,其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搞清楚什么才是有效的挫折教育。

  要搞清楚挫折教育,首先得搞清楚什么是挫折。挫折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障碍。心理学指个体有目的的行为受到阻碍而产生的紧张状态与情绪反应。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教育都是应试教育。尽管素质教育推行了很多年,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可是在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中,应试教育依然占据着很大的比重。而应试教育的实质就是择优教育,以分数为主要评判依据。而分数有高低之分,这就很难避免孩子受到挫折。

  宗春山认为,现在进行挫折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和过去相比,如今的价值观念和竞争压力都不可同日而语。一方面,过去由于生活水平相对较低,选择较少,因此也就不存在择校、就业等困惑,国家从头管到尾。随着社会的发展,价值取向越来越多元化,选择越多,人们越容易焦虑。

  挫折教育三大误区

  不少家长对于挫折教育依然存在着误区。中国著名心理学家、中科院博士生导师王极盛向记者分析了目前存在的几种误区。

  误区一:挫折教育是某些人或者某些阶段必须经历的。挫折教育并非指的是某一个阶段,而是一生。人的一生其实就是克服挫折战胜困难的一生。生活之中,挫折无处不在。

  误区二:挫折教育就是吃苦。生活苦不苦,其实是一个十分主观性的命题,这主要取决于是否是当事人的选择。如果是他的选择,或许就不苦。如果不是,别人看着再美好,当事人或许也会觉得很苦。比如说,那些网瘾少年,能够好几天不洗澡、不睡觉。在大多数人看来这很苦,但是他们却觉得很高兴。

  误区三:挫折教育多向孩子说教就行。王极盛认为,家庭教育的核心是暗示、模仿、感染,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传递给孩子。家长不能只是进行说教式的挫折教育,要从自己做起,面对挫折,自己首先得具有强大的抗挫能力,这比说一百句都管用。遇到挫折,家长只知道发牢骚,怨天尤人,那孩子多半也是这样。

  挫折教育如何进行

  既然挫折无处不在,那么面对挫折,应该如何应对呢?

  宗春山认为,面对挫折,首先要进行认知训练,或者称为归因训练。遇到挫折后,归因合理化。其实,人生不顺,十有八九。如果能够把人生不顺的原因都合理化,那么这样就不容易产生挫折感。相反,如果不能做到合理的归因,总是抱怨“为什么倒霉的总是我”、“为什么跟我过不去”,就容易受到挫折。

  第二个则是情绪管理。不同的归因,就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那么如何管理我们的情绪呢?首先要能识别自己的情绪。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俗话说:当局者迷。当你不能注意到自己的情绪,就很难识别自己的状态。不能识别自己的状态就很难管理自己的认知。另一种则是思维模式的改变。思维模式的转变,将直接影响情绪和状态。有的时候其实并非挫折,但被孩子当成了挫折,这是非理性思维。宗春山向记者讲述了一个例子。一名常年在班里名列前五名的学生,有一次考试没能进入到前五名,就不去学校了。在这个孩子看来,不能进入前五名,就不是好学生。

  挫折教育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

  王极盛认为,挫折教育与家庭教育分不开,孩子的品质、意志、视野都会受到家长的影响,家庭教育对培养孩子积极的抗挫能力作用很大。家长遇到困难,不能先打退堂鼓,要有战胜挫折的强大信心和决心。

  当孩子遇到挫折时,家长要做出恰当的反应。要保持和孩子良好的沟通,因为只有在良好的沟通基础上,孩子才可能主动把他们遇到的问题讲给家长。当家长获知了关于孩子的令人瞠目的事情发生时,家长一定要冷静,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要图自己的一时之快,把火气发在孩子身上,要克制住自己,坚决地和孩子站在一起,帮助他跳出阴影,走向光明。

  王极盛认为,生活中挫折无处不在,没有必要刻意为孩子创造挫折,父母首先需要了解孩子自身的能力特点,关注他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挫折时的态度和应对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加以引导即可。不要给孩子设置无端的挫折,尤其不要随便否定孩子这个人。在解决方法上多下功夫。当孩子遇到挫折时,家长要多从方法上给孩子以点到为止的启发和指导,尽可能让孩子自己来解决问题,克服困难,这样才能让孩子体验到成功感及父母的关怀。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大大小小的“挫折”,这时,家长不要嫌孩子拖拉时间而包办下来,要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探索,解决问题后,引导孩子去总结自己的成功之处在哪里,下一次再面对挑战或挫折时,孩子就会主动积极地去面对。

  王极盛告诉记者,根据他多年研究发现,在中国,家庭教育方式主要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是过分保护式,这类家长包办孩子的一切。第二种是过分监督式,这类家长过分干涉孩子的生活,画地为牢,不许孩子干这干那。第三种是严厉惩罚式,这类家长对孩子经常打骂,这样教育的结果是,孩子要么胆小如鼠、唯唯诺诺,要么就是具有暴力倾向。第四种是温暖、理解、民主的家庭教养方式。

  鲁迅曾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让孩子逐渐独立,不能将孩子总养在温室中,扼杀他们学习面对挫折的机会。学校和家庭要教育学生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有敢于面对现实的勇气,在逆境中也能够顺利走出来,满怀激情地拥抱生活。老师和家长要多给学生讲解那些身处逆境仍然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的人生经历。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学生百折不挠的探究精神,从而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    (余    源)

  摘自《北京晚报》

  ​

责任编辑:霍然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