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务工动向新观察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在新的春天到来之际,一幅劳动力转移的新版图正呼之欲出:新常态下,沿海地区劳动力结构不断优化,中西部地区农民工加速回流,传统劳务输出地成为新的劳动力“蓄水池”。而日渐升温的“双创”,也在不断搅动农民工就业的“一江春水”。

  外出还是留乡?答案日趋明朗

  这个春天,外来农民工数量众多的广东省,最先传递出用工总量减少、劳动力结构优化的“蜕变”信号。

  广州市近期一项针对424家使用异地务工者100人以上企业的调查显示,用工规模、招工数量、外出招工需求呈“三降”态势,制造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正在下降。

  减少用工,是在为转型积蓄力量。截至2015年底,东莞1200余家企业申报“机器换人”项目,预计可减少用工7.1万人,劳动生产率平均提高65%,传统劳动力市场正加速重构,企业在逐步通过装备自动化改造减少对人力的依赖。

  沿海地区用工数量缩减,是否意味着“求职难”卷土重来?事实上,农民工的选择已不再单一。伴随着东部地区加快转型升级,中西部也在不断承接产业转移和培育新的增长点。农民工回流,渐成气候。

  从“孔雀东南飞”到“梧桐家乡栽”,这个春天,越来越多的中西部农民工正在用脚投票。沿海与内地“工价落差”逐渐弥合,也是农民工加速返乡的重要原因。在重庆市永川等用工大区,电子信息等用工大户与沿海企业月薪差距,已从2009年时的1600元缩小到600~800元,就近务工的吸引力增强。

  家乡是好,留下做什么?

  对中西部而言,产业发展、城镇化配套能否“承接得住”越来越多的返乡人口,愈发成为影响务工走向的因素。

  在有800万务工人口的劳务输出大市重庆,近年来电子信息、机械制造、服务外包等产业的崛起,开始显现出吸纳就业的“蓄水池”效应。

  而贵州省黔西县“茶海之心”永安镇,“茶乡建筑服务队”和“茶乡采茶服务队”品牌响亮,服务队成员都是当地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搬迁而来的新移民。 永隆社区汪家堡安置点是永安镇首期易地扶贫搬迁工程,130户移民陆续在这里安家。瞄准当地茶产业和小城镇发展,社区把闲散劳动力组织起来,成立了采茶服务队、建筑工匠队,找到稳定的就业门路。村民刘开容承包了8亩多茶园,成为移民新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依靠产业带动,群众搬迁后在当地务工,有效减少贫困地区空壳化现象。同时,人口聚集、劳动力相对低廉的优势,也为承接产业转移打下基础,进而与城镇化良性互动。”陕西省委农工办主任郑梦熊分析说。

  但是,若针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等制度接续不提速,即便农民工回流家乡,保障体系“兜不住”,也可能导致就业“短工化”、流动性高倾向加重。

  “双创”,高大上的项目农民工也能参与?

  走在陕西武功县城,“在外东奔西跑,不如在家淘宝”的标语随处可见。在有近70家农民自办企业入驻的电商产业孵化园,几位老乡正填写快递单,近千箱各类特产已经装箱,等待发往各地。

  武功县电商办副主任陈其辉说,目前武功直接参与电商生产、仓储、流通等环节的近万人,辐射带动2.5万人,其中绝大多数是返乡创业就业的农民工。这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带来的改变,也为返乡农民工提供了更多可能。

  谈起为啥要返乡创业,重庆涪陵区珍溪镇卷洞村村民况由贵说得直白:“家乡的创业政策越来越好,外出打工不划算!”返乡后,他看准了村里2000多亩闲置林地资源,做起土鸡散养,目前存栏量1.1万只。

  真的做“双创”,个人要努力,地方政府也不能闲着。黔西县就业局副局长宋世平说,近3年以来,全县常年在外务工人员近18万人,较之于2010年前减少约12万人。为承接返乡创业,当地出台小额担保贷款、免费就业再培训、大学生创业一次性补助等政策,从信息、金融贷款、产业扶持等多方面给予创业帮助。

  不过,对返乡创业者而言,资金匮乏、技术欠缺,依旧是横亘在面前的拦路虎。不少返乡农民工坦言,农村金融机构、产业类型都还不完善,政策支持和项目设计并不能很好地满足需求,还需要更多灵活多样的政策支持。

  (陈  晨    李  松    黄浩苑    骆  飞)

  来源:新华网

  ​

责任编辑:霍然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