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农机深松整地作业实施区域与机具选择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为进一步加快推动农机深松整地技术在全国适宜区域的推广应用,农业部办公厅最近印发了《全国农机深松整地作业实施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对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实施区域与机具选择、技术要求、年度实施计划、保障措施等都做出了明确要求。

  农机深松整地是指以打破犁底层为目的,通过拖拉机牵引松土机械,在不打乱原有土层结构的情况下松动土壤的一种机械化整地技术。实施农机深松整地作业,可以打破坚硬的犁底层,加深耕层,还可以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通透性,从而增强土壤蓄水保墒和抗旱防涝能力,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和提高产量。

  一、目标和保障措施

  《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全国每年农机深松整地作业面积超过1.5亿,作业质量符合农业行业标准《深松机作业质量》(NY/T2845-2015)。其中:2016年全国规划实施农机深松整地1.5亿亩,2017年全国规划实施农机深松整地1.65亿亩,2018、2019、2020年全国规划实施农机深松整地均为1.9亿亩。力争到2020年,全国适宜的耕地全部深松一遍,然后进入深松适宜周期的良性循环。

  为完成《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农业部强调,要在深松机具补贴和作业补助上加强引导。发展深松机具,统筹使用好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将大马力拖拉机及深松整地机械列为重点补贴机型,满足农民购买需求;开展作业补助,各地可从中央财政下达的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额度用于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补助试点,提高农民积极性。

  二、作业实施区域

  我国适宜农机深松整地作业的耕地面积约为5.74亿亩,主要分布在东北一熟区、黄淮海两熟区、长城沿线风沙区、西北黄土高原区、西北绿洲农业区、南方旱田种植区、南方甘蔗区等七个类型区。

  采用深松作业方式的土壤质地主要为粘质土和壤土。由于长期采用旋耕、翻耕作业方式而产生犁底层的地块,应进行深松整地作业。当土壤容重大于每立方厘米1.4克,并且影响作物生长时,应适时进行深松整地作业,适宜深松的土壤含水率一般为12%~22%。20厘米以下为砂质土的地块和水田区,不宜开展深松整地作业。

  三、作业机具选择

  深松机具类型多样,按照作业形式可分为间隔深松机和全方位深松机两大类别;按作业功能可分为单一深松机和复式作业机两种,单一深松机又可分为振动式和非振动式深松机,复式作业机可完成灭茬、旋耕、深松、施肥、播种、覆土等多项作业。各地可根据当地土壤类型、作业方式等要求,选用不同类型的深松机具。

  间隔深松机  也称行间深松机,利用带有较强入土性能的铲柄和铲尖深入土壤,使得土壤被抬起、放下而松动,同时穿破犁底层。为了扩大土层深松范围,可在深松铲上安装双翼铲。间隔深松后形成虚实并存的耕层结构,虚部保墒蓄水,实部提墒供水。此类深松机可根据生产实际调整深松铲间隔,工作阻力较小,平均每个深松铲需要的动力在30马力左右,应配备相应马力的拖拉机。

  全方位深松机  多采用“V”型铲刀部件,耕作时从土层的底部切离出梯形截面的土垡条,并使它抬升、后移、下落,使得土垡条得以松碎。偏柱式深松机利用偏置铲柄扩大对土壤的耕作范围,效果与全方位深松机近似。这两类深松机具具有松土范围大、碎土效果好的特点,但动力消耗较大,应配备较大马力的拖拉机。

  振动式深松机  主要分为驱动式、自激式等两种类型。驱动式振动深松机利用拖拉机动力输出轴来驱动深松铲、自激式振动深松机是在深松铲上安装具有一定预紧力的弹簧,通过弹簧的压缩与伸展,使深松铲产生振动。此类深松机结构复杂,造价偏高,但可降低功率动力消耗,平均每个深松铲需要的动力在25马力左右,应配备相应马力的拖拉机。

  复式作业机  包括能同时完成两项或多项作业的浅翻深松机、旋耕深松机、秸秆还田深松机、免耕播种深松机,以及旋耕深松施肥联合整地机、旋耕深松起垄联合整地机、灭茬深松镇压联合整地机等。有的大型联合整地机与大功率拖拉机配套使用,能同时完成灭茬碎土、耕层浅松、底层深松、整平合墒、镇压碎土等多项作业。复式作业机具有生产效率高、一机多用等特点,但功率消耗较大,应配备较大马力的拖拉机。

  摘自《中国农机化导报》

  ​

责任编辑:霍然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