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涛是合肥供水集团一名抄表员。在工作之余,他喜欢上了用街拍来打发时间。从2010年开始,他在合肥街头拍摄照片,以独特的视角记录城市的角落与生活,定格城市街头幽默、诙谐、原生态的民生故事。他的作品获得了国内外媒体和摄影界的认可,摄影作品不仅入围北京“三影堂”摄影奖,还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网站以及德国、瑞士的名刊,他被网友称赞为“街拍之神”,堪称“最牛抄表工”。
单调生活中,找点乐子
刘涛从小家境贫寒,父母均为下岗工人。小时候他自学过画画,后来又在电脑上自学制作漫画,他一直琢磨能干点儿与设计有关的工作。不料,家里坚持让他进入合肥供水集团巢湖水源厂当电工。2007年水源厂停工,刘涛成了一名抄表工,从此为了工作,每天风霜雪雨地奔波在外。
因为常年奔波在街头,刘涛经常被街上那些广告画醇厚的人情味和戏剧性的场景吸引。他找回了内心久违的兴奋和喜悦,觉得自己何不也发掘点兴趣,开启别样人生。
刘涛立即从二手市场淘了部数码相机。他给自己街拍定位的主题是城市底层特写,他想通过定格最底层人们简单朴素的快乐,进而让人们感恩生命,感受并热爱这座城市。
第一次街拍,刘涛选择模仿日本摄影家森山大道的夜景摄影。晚上9点的公园门口,躲在旮旯的他将镜头对准了形形色色的人群。但刚开始并不顺利,很多人对陌生人怀有戒心,有时会不合作地走开,“最美妙的一刻”经常就这样和刘涛失之交臂,但他并不气馁,他相信,只要感觉还在,之前遗憾错过的瞬间终究能在拍摄中找回来。
就这样,刘涛平均每天拍50多张照片,一天大概能选出两三张满意的作品。为了检验自己的水平,从2011年起,刘涛每周都把自己的照片贴在网络论坛上。看到自己的作品经常被版主置顶,好评跟帖不断,刘涛感到信心大增。原先枯燥的抄表工作在艺术的渴盼中也变得激情张扬。
“对于我来说,带着镜头去发现合肥大街小巷的市井百态之美是一种乐趣,正是这些乐趣使我更愿意去行走在抄水表的路上。”刘涛说,在走红之前,自己的生活节奏很固定,每天上班时间挨家挨户抄水表,工作结束后就去街上拍照片。“这4年里,平均每天都要拍上4个小时。”
“维纳斯”鼻孔里的“冰冻鼻涕”、榴莲遮头的水果摊老板、轮椅老人与童车孩子的奇妙相遇……各种荒诞的巧合和戏剧性反差,被定格在刘涛的卡片机镜头中。
我的快乐不卖钱
随着刘涛拍摄的2000多张街拍作品在网络广为传播,很多商家慕名来找刘涛拍宣传片。尽管开价诱人,但都被收入不高的刘涛拒绝了:“我是个平凡的小人物,摄影只是用来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只希望自己的作品是自由的、单纯的、快乐的。更何况商业拍片和自己拍片略有不同,拍多了商业片很可能丧失自己的灵感和个性。”
2013年底,巴黎原生艺术画廊的经纪人不远万里来到合肥,辗转联系上刘涛,表示非常喜欢他的照片,决定选几十张照片买断版权在法国发表。当对方问起价格的时候,刘涛表示:“我拍的生活场景怎么能标价呢?一旦出卖,以后街拍满脑子就想哪个素材值钱就拍哪个,哪个不值钱就不拍了。我一直努力让自己对摄影有种随性的态度,不去想今天出门拍照的得失。有缘千里来相聚,你们喜欢我的片子就送你们,但还是希望以后有展览的机会。”刘涛的作品创作思路与历程,获得了很多同行的赞赏。
2014年12月的一天,美国《时代》周刊一名华裔女编辑打电话给刘涛说,《时代》周刊网站拟登载他关于合肥的街拍照片。12月26日,《时代》周刊网站相关网页上隆重推出刘涛的一组街拍照片。之后,不少外籍华人争相加刘涛的微信,或沟通交流或邀请他到异国办展。2015年4月的一天,德国的知名时尚杂志《NOAH》也刊登了一组刘涛的街拍作品。旋即,又有一家瑞士创意杂志找到刘涛,一次刊登了他10多张街拍作品。
不久前,刘涛的个展夙愿终于在家乡圆梦。在合肥市政务中心阳光大厅内,200多张照片围成一圈,被命名为《行走合肥 捕捉瞬间——刘涛:水表抄表员眼中的街头百态》,作为刘涛生命里的第一个个人主题摄影展,让他心潮激荡。
什么叫成功人士?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一个人把爱好做成了生命标签,便算是成功人士了。从这个角度说,刘涛无疑获得了成功。
摘自《党员文摘》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