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不等于“练练身体、吃吃补药”,不要一讲到养生,只想到躯体上的养生,而更应重视心理上、精神上的调摄。
第一个冷思考,就从养生的基本概念说起。其实,养生的概念比一般人认为的要深刻得多。
早在先秦时期的《吕氏春秋》就说到,“知生也者,不以害生,养生之谓”,就是说生活起居、行为举止都要有益健康,不能有害生命,这就叫养生。《吕氏春秋》用“不以害生”四个字解释养生,道出了养生的真谛。养生是一种健康理念,一种文化现象,一种生活方式。
这些年我们编写养生教材,这样解释养生:根据人体生命过程的活动规律所进行的一切物质与精神的身心护养活动,都可视为养生。
这里有两点要注意:第一点,有效的养生一定要有理论指导,要根据人体生命过程的活动规律进行。没有理论指导的养生只能是盲目养生。第二点,不要一讲到养生,只想到物质上、躯体上的养生,事实上,心理上的调试,精神上的调养更为重要———也就是民间说的一句话:养生首先要养心、养神。
接着这个话题,说说对养生动静形神关系的冷思考。近几十年来,我亲历了中国南方尤其是沪浙一带的冬令膏方进补热潮,其中也折射出养生领域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社会“通病”。具体来说,无外乎“重动轻静、重形轻神”。
如今要讨论养生的动静关系,很难深入。一讲到动静,大家都会喊一句口号“生命在于运动”。有多少人在高呼这句口号时想到生命更在于宁静?肢体运动是练形的,情志宁静是养神的,如果要讲动静关系,应该是“动静结合、以静为主”。
如果你肢体在运动,心里也在躁动,我劝你还是不要动了。你一面打太极拳,一面想着收益的涨跌,想着你的职称、晋升、指标、业绩……形在动,神也在动,怎能对养生有好处?
中华传统文化给我们留下丰富多彩的养生功法,诸如气功导引、太极拳、易筋经、八段锦、五禽戏等。所有养生功法在习练时都讲究调节呼吸、排除杂念、意念守一,最高境界就是进入入静状态,也就说,肢体固需动,心神却要静。
可惜,冬令进补期间,找医生的人都在询问滋补药物或食物,很少有人跟我们讨论如何养神。
膏方沦为炫富奢侈品的同时,也引发人们思考:是不是只要越名贵的补品吃得越多,就越健康、越长寿?回答一定是打问号的。因为你在养形的同时,还要注意调神。
魏晋文学家、思想家嵇康写过一篇《养生论》,举了很多例子阐明精神养生的重要性。他说有的人服用富汗的药依然出不了汗,但是一感到难为情马上就出汗了;你一顿饭不吃就感觉饥肠辘辘,但在极度悲哀时,几天不吃也没有饥饿感;平常夜晚不让你睡觉,你一定昏昏沉沉,但若心有忧愁,即便躺在床上,也辗转反侧、彻夜不眠。文中甚至说到,梳理鬓发,试图让头发蓬松起来,大量喝酒,试图让面色红润起来,但其效果甚微。然而若有人一旦发怒,会立刻眼睛充血,面色通红,头发竖起,甚至把帽子冲出去,“怒发冲冠”是也。这虽有夸张成分,但可窥见精神作用的重要性。由此可见,精神调摄当为养生之首务。
第三个冷思考绕不开膏方。膏方热了很多年,我们需要一点冷思考,否则恐要“热昏头”。
首先,膏方有所宜也有所忌。临床情况非常复杂,但概括起来,有五类人群似乎是比较适合服用膏方:一是先天不足,禀赋亏虚。二是后天失养,脾胃虚弱。三是劳累太过,身心疲惫。四是年迈之体,形神不支。五是病后体弱,正虚待复。
并非所有人都可以吃膏方。古文献记载:感染发热的人、腹满便秘的人、湿浊内盛的人、食积痰嗽的人,均不宜服用膏方。
而且,膏方用到的药材价格确实高,不少老百姓感慨没想到膏方成奢侈品了。
最后说说膏方人文传承的冷思考。有人认为,膏方是近一二十年才兴起的补养方式,也有不少人包括医务界人士忽略膏方人文传承,还有的人对膏方乱象视而不见,这让人着急。膏方不是新创剂型,而是古今一脉相承。
(李其忠)
摘自《文汇报》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