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子亮是一位返乡务农创业的复转军人。2003年从新疆某部队回到甘肃金昌,在自家5亩多地上种起红辣椒、铁板椒。他的辣椒“植”场故事,要从一把盐说起。
瓶颈打破了:
一把盐解决了鲜椒贮存难题
每年收获季节,大量鲜椒集中上市,辣椒的收储、运输和加工面临峰值压力。以运输环节为例,每吨鲜椒从甘肃金昌运往四川郫县的费用约为450元,但如果贮存起来错峰运输,每吨仅需220元左右。
“下游企业的贮存能力有限,作为辣椒产业链最上游的椒农,利益无法保证。如果不想办法把鲜椒贮存起来,农民辛苦一年种出来的辣椒就无法保证稳定的价格,从而可能导致丰产不丰收。”蔡子亮说。
而这个问题被蔡子亮的一把盐破解了。
在12米见方、5.3米深的盐渍池里,蔡子亮掏出一把腌了一年的辣椒,红澄澄的色泽十分诱人,握在手里冰冰凉凉,咬上一口鲜嫩多汁。
“鲜椒中有3/4的水分,平铺在盐渍池里,每百斤辣椒配一定比例的食盐层层腌制,盐水降到池底后再抽上来,保证窖池温度在1℃以下,就可以将鲜椒存放两三年时间。”蔡子亮十分专业地介绍起盐渍椒的加工工艺。
起初,蔡子亮摸索着存了一大缸辣椒:一层辣椒一层盐地腌起来,顶上压块大石头,再用泥土封缸。6个月后,他请来四川辣椒加工企业的技术人员一同开缸,盐渍椒的鲜嫩程度出人意料,客户对蔡子亮的土办法赞不绝口。
腌一缸容易,腌一池就难了。2013年,菜子亮建了第一口盐渍池。由于池体以砖建成,盐水外渗,效果并不理想。“辣椒和盐的比例也要不断试验,盐量太少无法保鲜,太多又会超标。”蔡子亮说。
次年,蔡子亮又用钢筋水泥建了新池,椒盐比例也慢慢调试到理想值,盐渍椒的保鲜效果一下子提升上来。到了第三年,盐渍椒就已供不应求。
“我们建了42口盐渍池,可盐渍鲜椒3万吨。”蔡子亮告诉记者,修建一口窖池的成本不低,但盐渍椒的价格是鲜椒的2.5倍。
方式转变了:
一株苗解决了辣椒冻害难题
蔡子亮之所以能攻克鲜椒贮存难题,与甘肃金昌一带的气候条件密不可分。10月,辣椒收获时正是金昌降温季,低温保证了盐渍椒的贮存效果。
但是,天气往往不能尽遂人意。金昌无霜期约135天,如果收获不及时,鲜椒很有可能被秋季降温冻坏;而如果早播种,就可能遭受倒春寒冻害。
“点籽种植一般在4月中上旬播种,9月中下旬收获,一头一尾很容易遭受冻害。而直接种苗,从育苗棚移栽到地里的时间可以推迟到5月上旬,收获能提前到8月下旬。”蔡子亮告诉记者,通过育苗移栽的种植方式,辣椒遭遇冻害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了。
在金昌市水源镇永宁村,蔡子亮的56座育苗温室连成一片,映衬在不远处雄壮的祁连山下。在墙体厚达12米的温室里,蔡子亮随手拿起一盘98穴、每穴双株的穴盘,郁郁葱葱的椒苗已经适种。通过防风降温和适当控水,再经过10天的炼苗过程,椒苗移栽定植后可以迅速适应祁连山下的低温和大风环境。移栽的辣椒只有60厘米高,比籽粒直播的植株矮了10厘米,却可以多坐10个左右的果,而且能100%成熟。“成熟的红椒受了冻害也还可以食用,没熟的绿椒一冻就没用了。”蔡子亮介绍说,籽粒直播植株一般有1/3左右的果无法成熟,每年受冻害的影响非常大。
“以前,农民习惯自留种,靠密植提高产量,一亩地里要种8000株,产量反而上不去;现在直接移栽种苗,一亩地只播5000株苗,种植密度合理,产量大大提高。”蔡子亮说。
解决了冻害问题,形成了成熟的栽培技术,辣椒种植的风险降低,产量稳定。再加上订单和收储保证,农民种辣椒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2014年,蔡子亮流转了3000亩土地,建起了红辣椒种植基地;组建了永昌县德圆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水源镇及周边9个乡镇椒农种植2.5万亩。
(李 飞)
摘自《农民日报》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