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画”一词流行于民国初年
据王树村先生所著的《中国年画发展史》一书考证,最早出现“年画”这个词,是在清代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李光庭所著的《乡言解颐》一书中,其中有“新年十事”一节,在“年画”事里说:“帚舍之后,便贴年画……”
李光庭所见的年画是指前人所说的“卫画”,即杨柳青作坊刻印的《二十四孝》、《大庆丰年》之类。
李光庭最早提出了“年画”的说法,但这一称谓并没有被人们统一采用,直到清光绪年间,年画还常被人们称作“画片”或“纸画”,这仍然是沿袭了宋代人的说法。
年画在不同地方还有不同的称谓,如过去北京人常称年画叫“卫画”。因北京销售的年画出自杨柳青,杨柳青距离天津卫十余公里,故叫“卫画”。
民国初年,“年画”一词连同部分年画作品刊载于北京《京话日报》上。大致与此同时,上海阴阳合历的石印画亦被约定俗成称为“月份牌年画”。从此,“年画”一词才被普遍使用。
宋代世俗文化里年画真正形成
年画最早是以门神的形式出现的,如果追溯年画的起源,可以上溯到汉代甚至秦代,然而年画的真正形成是在宋代。
按王树村先生的说法,年画艺术的形成有两个标志:其一,年画作品已由宗教崇拜物变为世俗商品,并通过木版印刷广为流播。其二,以描写和反映世俗生活为主的年画艺术已发展成一门独立的画种。年画艺术发展到宋代,则具备了上述两个标志。
宋代文人画、风俗画艺术的发展,是年画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条件。
宋代的年画泛称“纸画”,有版印和手绘两种。版印年画主要题材有门神及门画、灶王马、钟馗、桃符、春牌等。北宋时雕版印刷技术达到新的高度,也是年画流行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手工绘制的年画内容主要描写乡村世俗生活,着重反映农家喜庆丰收、合家欢乐或村童嬉戏的场面。
明朝官场文化让年画重喜庆
明朝建立以后,人们对驱魔逐鬼的门神、钟馗信仰渐渐淡化,而盼望百福临门、五谷丰收、子孙昌盛、长生不老的思想日渐浓厚,因而,寓意吉庆祥瑞题材的绘画有了较大发展,从而也促进了年画的发展。吉祥年画经过几千年历史的积淀,在民间艺术中定格为最有普遍意义的福、禄、寿、喜四者。其中尤以前三者为甚。
明朝是小说传奇及戏曲杂剧等民间流行读物繁盛的时代,而且所刊之剧本、通俗小说几乎无一不附插图,这些对年画艺术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据史料记载和考证,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杨家埠、苏州桃花坞年画均为明代开始兴起。
清代年画艺术高度发展
清代年画艺术的高度发展,是以往任何一个朝代都无法比拟的。清王朝在完成全国统一之后,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政策奖励垦荒,召集流亡,减轻赋役,发展农业生产。所以康熙年间的《耕织图》甚多,这点也反映在民间年画中,如杨柳青的《庄稼忙》、《五谷丰登》等。此外以描写家庭欢乐、儿童嬉戏,反映社会安定、乾坤清泰的题材也很多。
乾隆初期的年画作品在刻绘技艺方面别开生面。它模仿西方铜版画之技法,人物衣着有明暗光泽,屋宇城楼有向阳背阴立体之感。这一画法是当时宫廷画院中崇尚的外来西洋画法,在当时被民间画工所吸收,称为“泰西笔法”。
嘉庆、道光以后,是清朝统治急剧衰败的时期。年画作坊迫于竞争,不得不刻制人们急于闻见的反映社会现状的新样,其题材开始广泛而深刻地与政治时事结合起来。
民国时期西方技艺渗入年画
民国时期,首先兴起的是石印年画。石印年画最早产地为上海和天津,其中以天津历史最长,上海后来则集中出版胶版印刷的月份牌年画。
清末兴起的月份牌年画在民国初年的上海得到发展。月份牌画源于西方的经济文化渗入。随着中外交流的增加,为解决用公历计算日月时间的问题,开始出现阴阳合历的月份牌历画。月份牌画开始用石印制作,画面除了商品宣传外,表现的大都是中国传统题材的形象,或传统山水,或仕女人物,或戏曲故事。月份牌画创作采用擦笔淡彩画法是一大突破。
摘自《北京日报》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