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阳城蚕业:文化赋能 逆势勃发
时间:2025-05-16 10:51:50 来源:农产品市场-中国农村网 作者:文/刘学兵 杨燕妮 字号:【

  栽桑养蚕,缫丝织绸,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一块文化瑰宝。悠久的丝路文明更是见证了茧丝绸发展和农耕文化的光辉历程。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地处黄河腹地,栽桑养蚕,始于商周,盛于唐宋,历史悠久。阳城县上得独特的自然气候,下得千万蚕农的辛勤耕耘,至今仍保留着嫘祖始蚕析城山、汉光武帝封“桑王”、蚕姑庙宇遍乡野、地埂栽桑成农遗、蚕赋民俗传佳话等历史典故和物证,阳城由此成为华夏蚕桑起源和丝绸之路重要货源地之一。

  基于此,阳城县咬定蚕桑不放松,逆势而上求创新,优惠政策作保障,科技赋能拓新局,文旅融合转业态,“桑—蚕—茧—丝—文—旅”以及衍生产品全产业链开发一应俱全,使得这一传统产业在华北地区独树一帜,逆势勃发,古老的蚕桑文化得以赓续和传承,蚕桑产业真正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民生产业。

  高调谋划 科学布局

  阳城蚕业走过了3700多年的光辉历程,从传统产业跨越到现代蚕业新业态,不断刷新产业发展新纪录。进入新时代,阳城县更是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勇于破旧立新,坚持文化赋能,一步一个脚印,跻身全国前列,成为当前乡村全面振兴的支柱产业和重要抓手。

  早在20世纪70年代,阳城县委就因地制宜,科学决策,以大力发展地埂栽桑,农桑并举统筹兼顾的科学实践,一举实现了“地埂桑树化,太行变苏杭”的大胆设想,为阳城蚕桑的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基。进入新时代,阳城县始终不忘“致力蚕桑,兴业富民”的发展理念,坚持把阳城蚕桑确定为阳城县“三个三”(传统产业:煤炭、电力、煤层气;优势产业:陶瓷、蚕桑、文旅康养;新兴产业:精细化工、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业)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一环,高起点谋划,高效率推进。制定出台“种桑养蚕、原蚕繁育、优质蚕茧、龙头企业、智能蚕业、价格保险、建链强链”等一系列蚕业高质量发展扶持政策,每年单列1500余万元专项扶持资金,同时设立5000万元产业发展基金用于蚕桑专业镇的全产业链开发,推动蚕桑产业朝着规模化、集成化、标准化、现代化方向健康发展。

  在“一个统筹两手抓”总体思路的引领下,阳城县对上争取产业政策,对下狠抓项目建设,先后实施了山西全省蚕桑产业标杆项目6个,建成省级现代产业园1个,市级产业园3个。打造了晋城市市级蚕桑专业镇并全力推进省级专业镇的创建。一个个产业项目的建成和实施,为阳城蚕业高质量发展发挥着巨大的支撑作用。

  如今,阳城县15个乡镇全部养蚕,其中次营镇、寺头乡桑园面积超过5000亩,年产茧5000公斤以上的村达到70个。阳城县全县桑园面积3.7万亩,桑树总资源达到3851.21万株,年养蚕3.3万张,产茧158万公斤,收入8995万元,养蚕户6473户,户均收入超万元。阳城县养蚕张数、蚕茧产量占晋城市的90.7%,占山西省的86.8%。尽管体量在全国不占优势,但特定的蚕茧品质已经可以产出6A级白厂丝,山西禹珈豪丝业股份有限公司因此成为生产高品位丝绸产品的重要原料供应企业。

  高度融合 延链强链

  过去,阳城蚕桑业存在规模不大、效益不高、市场不稳等现实问题,为解决困扰桑蚕业多年的问题,近年来阳城县通过多方考察,结合阳城实际,成功引进重庆祥飞公司小蚕、中蚕、大蚕“智能化”三段式养蚕模式,大力推行“桑蚕品种优良化、桑园管理机械化、原蚕制种标准化、小蚕饲养共育化、大蚕喂养工厂化”五化经营模式,通过降低用工和劳动强度,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2024年,在全年干旱严重影响桑叶产量和质量的情况下,重庆祥飞公司利用先进的设施设备和多批次滚动养蚕法,在阳城县西河乡科技示范基地饲养7批次150张,较阳城以往最多的批次还多2批次,成效十分显著。经营模式的创新解决了该县蚕桑生产长期存在劳动强度大、有桑没人养、规模化程度低的诸多问题,为当地企业、规模村注入新质生产力,稳步推进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生产加工方面,阳城县坚持做大“链主”企业、培育“潜力型”企业、扶持“小微”企业。阳城县现有以山西禹珈豪丝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90多家生产经营主体从事蚕桑全产业链开发。产品涵盖“茧—丝—茶—果—药—饮—被—服—游”9个领域,实现了纯生产型向文化旅游型、单一经营型向多元开发型的转变。

  阳城县现有缫丝企业3家、蚕丝被加工企业10余家、桑葚饮品和桑葚酒厂3家、桑叶茶生产企业5家、桑枝食用菌生产企业和家庭农场30余家,桑黄、蛹虫草、蚕桑宴、蚕砂枕等功能产品开发初具规模。建成寺头蚕桑文化广场和体验园5000多平方米,次营蚕桑博物馆2000多平方米,果桑采摘、蚕桑研学、茧艺文创、祈蚕文化等现代蚕桑文旅新业态日益兴起。对县内一株千年古桑和300多株100年以上的老桑树和5000余株地埂桑进行了挂牌和划片保护,让古老的蚕桑文化遗产得以科学保护和传承利用。投资2000余万元建成的蚕桑乡村e镇电商服务平台稳步运行,实现了蚕桑系列产品线上、线下同步销售,初步形成了蚕桑资源多级利用,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经营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蚕桑综合产值超过5亿元。通过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蚕桑产业已成为推动阳城县乡村振兴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高位宣介 塑造品牌

  常言道:酒香不怕巷子深。“阳城蚕桑”虽深居华北内陆地区,但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优良的地域特质不断赢得国内外市场的广泛青睐和高度关注。历史上该县生产的“梅花牌”SE白厂丝曾三次获得国家金奖,近年来,各项品牌建设以及文化挖掘和传承更是享誉全国。

  2017年代表全国蚕桑主产区的八县两市在阳城成功召开了“丝绸之路重要货源地旅游发展论坛会”,确定了阳城乃古丝绸之路重要货源地之一。2024年8月下旬和9月中旬,农业农村部在阳城县召开了“大地流彩·乡村大讲堂”启动仪式暨山西阳城——华夏桑蚕溯源宣讲活动和全国乡村文化建设推进会两次大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五百余名专家学者、文化爱好者和农业干部亲临阳城现场观摩,感受阳城蚕桑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现代产业发展氛围,古老的蚕桑产业重新焕发出生机。

  经过多年努力,阳城县先后获得“华北蚕桑第一县”、全国蚕桑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全国“东桑西移”蚕桑基地县、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阳城蚕茧”“阳城桑葚”“阳城桑叶茶”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和地域保护产品。2021年,注册了“阳城蚕茧”证明商标,阳城蚕桑文化系统成功入选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

  坐落于山西省最南部的阳城县,高举创新旗帜,坚持数十年将桑蚕业这张蓝图绘到底,在产业发展的同时,兼顾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实现了蚕业的逆势勃发,这就是有力有效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作者单位: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农业农村局)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