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2025农业展望大会分别聚焦 “AI+数据要素赋能市场监测预警”与“特色农产品市场与产业发展”的热点专题会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召开。会上各行专家云集,各类观点交织碰撞,却都传递出一个共同的信号:人工智能正日益成为农产品生产、管理与销售的“超级助手”。
从育种到气象,从价格预判到市场对接,农业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正在让特色农产品“种得好、长得好、卖得好”成为现实。
AI育种破解“种子密码”,让特色农产品“种得好”
“特色农产品,通常存在几个问题,一是品种退化、产量低,二是存在品质缺陷。”“特色农产品市场与产业发展”专题会上,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柯炳生教授说道,目前我国特色农产品仍存在品种品质上的问题,而要解决这类问题,核心要素还得依靠科技创新。例如,在贵州,茅台镇酱香酒原料“红缨子高粱”曾因亩产不足100公斤制约产能,科研人员通过杂交选育成功培育出亩产400公斤的新品种,既保留风味又突破产量瓶颈。
专家广泛认为,在智能育种时代到来后,育种的质效都将大大提高。比如通过人工智能分析作物表型、基因数据,科研人员能快速筛选出抗逆性强、产量高的品种,过去需要十年的育种周期,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或许能缩短一半。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到人工智能的时代,人工智能是一种具有巨大颠覆性和革命性的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应用,首先就是智能育种。”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主任王小兵在专题会上表示,智能育种已成为农业人工智能应用的核心场景之一。
这样的技术突破,并非停留在畅想之中,而是已经在田间地头悄然落地。以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与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联合打造的智慧育种平台为例,这一平台打破了传统育种“慢工出细活”的瓶颈,将生物技术(BT)、信息技术(IT)与智能技术(AT)三者深度融合。在这里,育种不再单纯依靠科研人员的经验和时间的累积,平台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获取并分析海量作物基因数据,帮助科研人员快速鉴定重要基因和基因组序列,加速农作物品种改良过程。
原本需要十几年才能完成的新品种选育,未来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周期将被大幅压缩。潜力巨大的特色农产品品种,不仅更快“长成”,还因精准育种而更具竞争力。
AI+遥感+气象,守护农产品“长得好”
在江苏泰州的稻田上空,“人工智能+卫星遥感”与田间作物正在进行一场“实时对话”,这是“AI+数据要素赋能市场监测预警”专题会上,北京佳格天地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顾竹展示的一组动态画面:8天更新一次的作物长势图上,绿色代表健康,红色警示异常。“这就是我们研发出来的监测全国范围农作物长势的产品,只要给定经纬度,给定时间,它就可以回溯历史,这个地区过去一年、三年、五年,甚至是未来,它的作物长势情况是什么样,咱们都可以看到。还可以做同时期相邻地区的对比,以及历史时期的同比和环比。”顾竹介绍,这款卫星遥感产品是全世界唯一一个,可以稳定、不断档提供农作物长势的产品。他表示通过将智能识别技术,包括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链接到卫星遥感、无人机上,可实现与“三农”业务场景的深度融合。这种“从太空到田间”的技术,让种植主体足不出户即可获取作物生长全周期数据,大幅提升研发效率。
而卫星数据和不同领域的数据结合则有不同的玩法。“我们将卫星遥感和气象数据相结合,能提前7到14天预警水稻稻瘟病、小麦赤霉病等高发风险。”顾竹说。
不只是顾竹所在公司,气象一直是各涉农主体关注的重点。“这几年极端天气发生比较多,它不仅影响国际上的主产国,我们国内同样会受影响,所以我们今年的中国农业展望报告加强了气象因素的考虑,特意把这一块做了重点的分析。”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农业监测预警研究中心主任李干琼说。
据了解,过去30年气候灾害对中国农产品产值影响在2%左右,但是2023年却上升到了3%左右,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田晓晖教授表示未来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会越来越大。“农业是受气候变暖影响最敏感的一个行业,这些年造成的农业生产的损失,每年达到一千多亿美元,占到全球农业生产总值的5%。”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农业气象处处长喻迎春说。
喻迎春表示,一直以来气象部门做了大量工作,比如构建世界规模最大的地空天一体化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建立从分钟级到年级甚至几十年的无缝隙、精细化的预报预警业务体系,以及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智慧精细、普惠共享的世界最大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随着这样的“天空之眼”越来越多,农业防灾减灾的逻辑也逐渐改变。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农产品气象品质评价”,这个评价体系可以根据一个区域气象条件对农产品品质的影响来划分农产品等级,从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这里,气象数据不仅成为防灾工具,更能为农产品增值背书。“2022年,我们预测新疆麦盖提灰枣品质‘特优’,当年灰枣的市场价就从四块五一斤飙升至八块五。”喻迎春说。气象条件变化对特色农产品品质的影响,因智能得以更精准地识别与干预,这就是气象数据的赋能效应。
从“天上看”到“地上算”,遥感技术、人工智能等让农业气象监测从“看天吃饭”进化为“算天而作”,也让农民有了可以依靠的“天气预报员”“病虫害医生”和“田间参谋”,从而为特色农产品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AI精准预警价格波动,破解“卖得难”痛点
当我国南方发生一场极端气象灾害,北京的农产品价格呈现怎样的波动?当大洋彼岸的国家制定了新的农业政策,其影响能多久传达到我国?为什么气候变暖会让水产品价格降低,但让葡萄等水果的价格上升?当高速公路每铺通一个站点,耐储藏的农产品和不耐储藏的农产品影响会不会不一样?
一直以来,特色农产品卖得出、卖上价,是种植者关注的焦点。而农产品的价格却从来不是单一因素就能决定的,在时间与空间因素的交织下,大洋彼岸的蝴蝶扇动一次翅膀,或许就能影响大洋此岸的农民,如何化解价格波动、提升市场预见性?人工智能再次发挥关键作用。
在农产品市场“看不见的手”背后,人工智能正成为最敏锐的“观察者”。田晓晖教授团队用AI赋能农产品市场预警预测,开发出了深度学习模型,通过整合批发市场价格、气候、卫星监测、政策等信息数据,将农产品价格预测误差率控制在5%以内。与此同时,田晓晖教授团队还基于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提供的批发市场价格数据,通过高频的时空面板数据,成功捕捉空间数据之间的关联,研发出一套时空预测系统。据了解,该系统已在猪肉、苹果等农产品上展现出优于传统模型的表现力。在将时间、空间等各类要素纳入考量的情况下,未来,人工智能或能助力农产品市场实现更加精准的预测。
而这样的预测,最终将传导到农产品市场,影响农产品的定价、售卖等。比如,广西灵山县与阿里数字乡村合作,通过物联网+AI算法预测产量、优化种植标准,共同打造荔枝全产业产供销系统,扩大灵山荔枝的全网影响力,线上销售量同比增长超过300%。
人工智能,是工具,更是力量。从播种前的种子选择,到生长中的精准管理,再到收获后的价格预测与市场对接,人工智能正渗透进农产品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当算法模型深入田间地头,当卫星遥感掠过金黄稻田,人工智能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重塑农产品从“种”到“卖”的全产业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