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并定期发布农产品供需平衡表,是充分发挥信息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农业强国建设和提升国际市场话语权的有力举措,也是科学调控农产品市场的国际通行做法。
目前,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产品供需平衡表制度基本建立,日益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2014年起,中国农业展望大会连续举办了12届,每年发布《中国农业展望报告》以及未来10年粮食、棉油糖、肉蛋奶、果菜鱼、饲料等20个主要品种的供需平衡表。2020年1月中国农业展望大会正式写入《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2016年7月起每月发布玉米、大豆、棉花、食用植物油、食糖等5个品种的供需平衡表。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完善农产品贸易与生产协调机制”“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发布和预期引导。”为此,亟需打造具有全球影响的中国农产品供需平衡表,通过发布权威信息引导市场、指导生产和服务决策。
“一张表”隐藏了什么秘密
农产品供需平衡表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农产品供需情况的监测预警工具。“一定时期”通常是以一年(12个月)为周期进行分析,包括日历年度和市场年度两种计算方法。
看似一张张简单的供需平衡表,却是精准洞察市场变化、科学预测未来走势、捕捉生产与贸易先机的先进工具。一般地,一张完整的农产品供需平衡表包括期初库存、生产量、进口量、食用消费量、饲用消费量、工业消费量、种用消费量、损耗及残差、出口量、期末库存等10项元素,这些都是进行市场分析预警的核心指标。其中:
总供给=期初库存+生产量+进口量;
总需求=食用消费量+饲用消费量+工业消费量+种用消费量+损耗及残差+出口量+期末库存;
农产品供需平衡表的平衡关系为:总供给=总需求。
“一张表”如何引导预期管理
农产品供需平衡表是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信号灯。发挥信息在衔接产销中的作用,就要以面积、产量、价格、消费、贸易、库存等信息变化,引导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等市场主体进行科学决策,避免盲目性。农产品供需平衡表正是提供了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的产量信息、消费需求信息、库存结余变化信息等,告诉产量多了还是少了、消费需求增加了还是减少了、产销关系宽松了还是偏紧了、价格走势将上涨还是下跌。也就是说,生产者种养什么、生产多少、能赚多少?经营者存货多少、进货多少、销往哪里?消费者买啥实惠、该买多少、买入时机?均可通过农产品供需平衡表找到决策的基础数据支撑。
农产品供需平衡表是政府精准调控农业的导航仪。市场经济下政府不仅要扮演好“守夜人”的角色,还要在市场失灵时“该出手时就出手”,关键时刻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对农产品滞销卖难、价格暴涨暴跌等风险提前预判、及早预警、适时干预。科学调控农产品市场的前提,就是要准确研判市场将往哪儿走、风险会从哪儿来、政策该往哪儿调。农产品供需平衡表明晰了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的产销平衡关系及价格走势,揭示了潜在的生产与市场风险,是农产品市场调控的导航仪,为政府精准把脉市场、提早预警风险和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农产品供需平衡表是提升国际话语权的有力抓手。当今世界农业强国都由政府主导,建立了“信息监测、分析预警、信息发布、信息服务”四项制度为核心的农业信息监测预警体系,定期发布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需平衡表。我国农产品供需平衡表制度建设起步晚,提升国际影响力仍需不断发力。迫切需要通过统一权威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需平衡表信息发布,影响国际市场,引导国际市场预期,促进市场调控机制由被动应对转变为主动引导,提升中国农业国际话语权,为我国农产品贸易赢得主动。
“一张表”的底气和权威性
编制农产品供需平衡表需要强大的数据支撑、科学的分析方法、完善的会商机制、专业的分析团队。
基础数据权威可靠。目前,已建立了涵盖宏观经济、资源环境、生产、消费、价格、进出口、库存、国际数据等8大类数据的中国农产品监测预警大数据平台,汇聚了来自国家统计局、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自然资源部、水利部、中国气象局等部门监测统计数据,中国棉花协会、中国糖业协会等行业协会数据和相关科研教学机构的调查研究数据,以及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经合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数据。基础数据的系统性和权威性为编制平衡表提供了可靠数据来源。
模型支撑科学准确。农产品供需平衡表综合考虑了经济发展、人口、汇率、油价、农业政策、气候条件、科技创新、资源禀赋及国际市场等因素,采用模型系统进行定量化预测。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研制的中国农产品监测预警系统(英文简称CAMES),是一个多品种、多市场、动态化和开放的模型集群复杂系统,具有监测、模拟、展望和预警四大功能,涵盖了粮食等20种主要农产品,集成了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人工智能算法模型、大数据分析模型、数学规划模型和计量经济应用模型等5大类模型。2012年CAMES开始业务化运行,已成为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业务化应用平台。
部门会商形成共识。目前,已建立了由农业农村部、中央财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统计局、国家粮食和储备局、中国气象局等组成的跨部门会商机制。在农业农村部内部,建立了有关司局、部属事业单位、有关专家组成的部内会商机制。完善的平衡表会商机制,有力提升了成果的应用性。
一流团队专业分析。目前,我国已建立了分品种的全产业链分析预警团队,由品种首席分析师、省级分析师、梯队分析师、信息员等组成,大多成员具有博士学位。一支稳定的高素质专家队伍,为顺利高效开展平衡表工作提供了智力支撑保障。
建立完善“一张表”制度
以发布农产品供需平衡表来强化信息引导生产决策和市场预期。通过定期权威发布中国农产品供需平衡表,可以让国内外相关市场主体了解我国主要农产品供需状况,从而指导生产、加工、贸易各环节根据市场变化调整经营策略,也有助于总量供需基本平衡和结构优化,避免生产过剩或供给不足。
以建立平衡表会商机制为契机提升我国农产品市场研判能力。不断完善部际和部内会商机制,汇集各方力量,从国内到国外,对农产品生产、消费、库存、贸易等关键数据和预测结论进行充分讨论,形成涉农部门内部的共识,既提高供需平衡表的准确性和权威性,还促进部门间的信息共享,进一步增强农产品供需形势的研判能力。
以建立统一发布平台一个声音确保农产品市场调控的针对性。建立固定发布主体、固定发布时间、固定发布渠道、固定发布内容、固定发布程序的信息发布制度,提高信息发布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为农业生产和市场运行提供清晰明确的市场信号。
以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增强农产品市场研判的技术支撑。农产品市场研判需要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队伍来支撑。需要构建起更加紧密、高效的协作体系,同时注重发挥专家学者的作用,建立专家咨询机制,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智力支持。
(作者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农业监测预警研究中心主任)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