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莓:“舶来品”成为“外销货”
时间:2025-05-09 10:03:43 来源:农产品市场-中国农村网 作者:文/王晓玲   罗立璇 字号:【

  被誉为“浆果之王”的蓝莓,过去主要依靠进口进入中国市场,因其独特的营养价值和口感,成为很多人的心头好,可惜价格有点高。

  小陈最近感觉非常幸福。开春以来,她喜欢吃的蓝莓价格一路走低,就算是她爱吃的品牌,也从以往的20多块钱一盒降到了19.9元,偶尔超市晚上出清打折还能到9.9元。“每天都吃一盒,感觉也没那么心疼了。”

  盒马、小象超市、叮咚买菜等生鲜平台,果径尺寸在18毫米的“大果”,也卖出了前所未有的低价,加上平台补贴,最低来到了每百克11元左右的水平。豪华的22毫米“超大果”,则在15元每百克的区间。

  去年还很常见的12毫米、14毫米尺寸的小果径蓝莓,在一线城市的生鲜平台,则已经比较少见。考虑到蓝莓的保鲜期较短,在社交平台上,已经出现了9.9元、12.9元一盒的超市出清价格(一般一盒为125克)。

  难道,在车厘子之后,我们很快就要实现蓝莓超级自由了吗?

  降价,还好吃?

  小陈还记得,以前的蓝莓其实没有那么好吃,经常吃到酸的,或者放久软了的,需要一些运气。但是,最近买到的蓝莓,几乎都又大又甜,基本不会踩雷。

  这是因为,目前市场上主要销售的蓝莓品种,已经以“花香蓝莓”为主。这一商品名,对应的其实是2022年出现的以L25为代表的一系列蓝莓新品种。

  找到了适合中国的优秀品种,是蓝莓产量变大的核心原因。

  这些品种的特点是硬、大、脆、极甜,还具有花香,很符合中国消费者的偏好。结合基质栽培(无土栽培),在大棚养殖,不受土壤条件限制,早熟、丰产。综合估算,单位面积种植效益是以往的3倍。

  这也是蓝莓变得越来越大的原因。以往,市场上蓝莓产品的果径一般只有22毫米,现在通过育种选择,已经达到了26毫米,甚至是28毫米。佳沃蓝莓业务群总裁姜惠铁还曾谈道:“我们跟育种的企业说,不要再往大了育了,再大就不是蓝莓了。”

  在这之前,中国种植的品种和国际主流的品种没什么区别。也有人吐槽现在的新品种太甜了,果味不足,“失去了灵魂”。不过,主流口味已经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和车厘子不同,原产于北美的蓝莓,特别适合在中国,尤其是云南种植。云南气候稳定,温差大,都是种植蓝莓的理想条件。行业头部企业,比如怡颗莓、佳沃,分别在2013年、2017年在云南设立种植基地。

  在云南、四川等地,都有海拔高低起伏的地势,相当于产生了不同类型的微气候,能够适配不同品种的生长条件,更有利于育种。

  更重要的是,这也方便同时种植成熟时间不同的蓝莓,延长了蓝莓的供应周期。据了解,在云南种植蓝莓可以实现12月中旬上市,比国内其他产区提早50天以上。

  而且,由于新品种蓝莓的产量大,对风土的要求不高,单位产值高,所以很多政府都鼓励和支持当地农民种植草莓。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优质产地,是云南的红河州,佳沃、怡颗莓、盒马、钱大妈等多个品牌、零售商都在当地建立种植基地,蓝莓栽培面积已达10万亩,总产量13万吨,总产值突破120亿元。

  其实,消费市场的新风向背后,是国内蓝莓种植范围的拓展、种植技术的革新和产业链的日益完善。2024年,我国蓝莓种植面积已经达到140多万亩,种植面积和总产量跃居全球第一位。作为核心产区,云南贡献了全国三分之一的蓝莓产量。

  当蓝莓种植不再受到空间和时间的制约,产量的提升是理所应当的,这也造福了原本的蓝莓消费人群,暂时迎来了供应增长快于需求增长的时期。

  下一个天选水果

  走进蓝莓种植基地,会发现这种水果的采摘相当传统,一般都是工人拿着小盒子,一颗一颗小心地把蓝莓摘下来。

  这是一个纯手工工作。在国外,工人们可以使用工具来提高效果,比如有一种缓慢移动的收割机,能把果实轻轻摇落进入收集筐架。但是,如果想要保留果霜(蓝莓分泌的糖醇类物质,证明蓝莓是新鲜的)和果实完整的蓝莓,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目前都只能靠人手采摘。

  没错,机器采收的蓝莓,只能用于加工产品,鲜食蓝莓只能依靠人工,目前全世界范围内都没有解决这个难题。

  蓝莓是一个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中国有着天然成本优势,再加上种植园可以雇用附近的村民来做零工,优势就更明显。

  蓝莓很有成为中国市场下一个超级水果的潜力。在《成功超级水果战略》一书中,对“超级水果”的评判标准是:感官诱人,新奇,方便,供应量可控,有潜在健康益处,全方位的市场营销。

  其他几个方面,从蓝莓这几年在全球市场的表现不难证实,而供应量可控和全方位的市场营销这两个条件,在中国市场也初步成型。

  虽然现在云南是最热门的蓝莓产地,但这种水果的最初源头,实际上在遥远的吉林。

  1980年代,吉林农业大学就开始研究蓝莓。我国长白山和大小兴安岭等地区很早就有野生蓝莓分布,我国小浆果研究奠基人、吉林农业大学教授郝瑞提出,从美国引进优质蓝莓品种,作为改造长白山百万亩废弃沼泽地的先锋树种。

  此后近20年,蓝莓一直没有走出研究阶段。直到1998年,旅日华侨佟立杰在李亚东团队帮助下,在青岛建立第一个商业化和规模化的蓝莓种植园,开启了蓝莓产业化之路。

  至于蓝莓的资本化,还要再等十年。2008年,联想等企业对现代农业产生兴趣,开始投资蓝莓种植,从这时开始,蓝莓在中国市场进入到一个“疯狂发展的时代”。

  2024年,我国蓝莓总产量达到78万吨,比2020年翻了近两倍。更重要的是,全国种植蓝莓的省份从最初的10个扩大到27个,目前总产量排在第1位的是云南,产量超18万吨,比4年前增加了5倍,其他依次为辽宁、贵州、四川、山东、吉林、安徽和江苏。

  坐拥从南到北多个生产区域,再加上不同品种和生产方式结合,我国目前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全年12个月都有蓝莓鲜果上市。

  从另一方面来看,蓝莓大规模商业化种植也在重构整个行业。

  过去这十几年,从国内农业公司,到美国怡颗莓、智利Hortifruit等国际浆果巨头,再到本地种植户的积极投入,再加上政策支持,蓝莓在以云南为首的种植基地引发了疯狂的投资热潮,可以说大有大投,小有小投。

  国际巨头带来了南高丛常绿蓝莓品种,普及了无土栽培和设施智慧化、现代化灌溉系统等新技术。大规模的商业化种植也完善了蓝莓的仓储、冷链运输等基础设施,大大降低了中间环节的损耗。

  而最近两年,盒马、美团的小象超市、叮咚买菜等新零售渠道,也密集与云南合作,给蓝莓带来了新的定单农业模式以及线上的更高效触达人群更多的新营销。

  这种通过订单锁量锁价的模式,给整个种植端带来了高确定性的需求,而且由于减少了中间环节,从农场直达电商仓库,进一步降低了路上的损耗。

  蓝莓和蓝海

  十几年前,当蓝莓开始商业化种植之初,大多数中国消费者,甚至都不知道有这么一种水果。许多人第一次买蓝莓,是看到了佳沃“用眼过多,吃佳沃蓝莓”,试图拯救自己一天到晚盯着屏幕的眼睛。

  前面说了,超级水果的六个评判标准之一是,有潜在健康益处。蓝莓成为超级水果,是因为拿到了紫檀芪这张“入场券”。

  2004年,科学家首次在蓝莓和葡萄等浆果类中分离出紫檀芪,这一物质被发现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抗癌、抗炎和抗糖尿病等功效。

  据美国蓝莓协会推算,2014年美国人均蓝莓消费量达到9年前的两倍,价格也随之高涨。

  许多农业和零售行业人士,对于蓝莓的判断是,一个准超级水果。

  整个市场对于中国蓝莓的需求,仍然在不断增长。

  先来看国内市场,预计2025年,我国蓝莓总产量可达到89.74万吨。据《2022年中国蓝莓产业数据分析报告》,中国蓝莓年需求量约为100万吨,未来市场还有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如果对比欧美成熟市场,中国市场的蓝莓需求还有很大的空间。数据显示,2022年,美国蓝莓人均消费为2.63公斤,而中国目前人均消费蓝莓量仅为0.26公斤,三四线城市及乡镇还有足够大的下沉消费市场等待开拓。

  近几年,国产蓝莓还开辟了海外市场。2020年以后,我国蓝莓生产面积和产量持续稳居全球第一,也是从这一年开始向国外出口。如今的云南蓝莓出口到了泰国、印尼、新加坡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数据显示,2024年,仅从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市的蒙自海关监管出口的蓝莓就有1425吨,占全国出口蓝莓数量的五成以上。今年1至2月,蒙自海关监管出口蓝莓已达246吨,同比增长1.3倍;货值1258万元,同比增长1.9倍。

  而且,随着出口量的增加,中国蓝莓的平均价格也逐年上升,从2020年的3.116美元/千克上升到2024年9.061美元/千克。我国进口蓝莓鲜果平均价格基本上维持在约10美元/千克,不难发现,中国蓝莓的出口价格已经与之十分接近。

  供需两侧都在快速增长,但是总体上蓝莓仍然是求大于供,在这个背景下,从源头来说,蓝莓实际上没有太多降价动力。

  据惠农网数据,从2018年至今,国内蓝莓产量高速增长,但鲜果销售价格不但没有降低,反而呈现上升的趋势。2024年1—10月,10个月平均价格为95.2元/千克,比2023年同期增加了31.67%,比2018年同增加了37.07%。

  也就是说,现在仍然是中国蓝莓种植的“蓝海时代”。

  一位云南本地的水果经销商表示,过去几年,蓝莓从种植规模到品种优化都发展得非常快,除了市场需求高速增长,产业链快速成熟,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蓝莓的丰果期短,大多数品种都只要两年左右,这让研发新品种和投资种植都能很快看到回报。“投资人要求回报期越短越好,相比榴莲这种丰果期长达十几年的水果,蓝莓简直就是中国市场的天选水果。”

  蓝莓的国产化之路,正是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当第一缕阳光掠过哀牢山,蒙自草坝镇的万亩蓝莓又迎来新一天的丰收。从内销困难到出口爆单,在这片红土地上,小浆果还在继续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大文章。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