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丝苗米,广东省享有盛名的传统稻米品种之一,是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籼稻优质稻米。广东增城丝苗米文化系统是以稻作文化为重点,内涵丰富且具有南亚带地域特色的农业生产系统,其保存至今的稻作农业遗址、稻米品种、栽培制度、管理技术、轮作间作技术以及相关民俗活动等遗产事项,展现出了岭南稻作文化的特色与魅力。2023年11月,广东增城丝苗米文化系统入选第七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该遗产的核心保护区域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朱村街道中北部,核心保护区域总面积3417公顷,内有户籍人口约1.26万人。
好山好水出好米
增城丝苗米米粒纤细苗条、晶莹剔透,烹饪出的米饭油光亮丽、香滑可口,素有“米中碧玉”“饭中佳品”的美誉。朱村街道中北部片区属丘陵河谷平原地貌,地势自北向南倾斜,低山丘陵占57%,平原占40%,水域占3%。北部以数十座400多米高的山峰组成丘陵地带,南部以河谷平原为主。该区拥有大面积的山地,最大的山系为朱村最北部的白水山系,森林植被覆盖率高,沟溪众多,水资源丰富。区内有两大一小3个水库:吊钟水库、山角水库和白水山水库。每逢雨季,白水山腹的峭壁悬崖上就会形成一处约170米落差的瀑布,气势磅礴,远眺犹如绿色帷幕上挂着一条白色绸带,故名“白水带”。坡地及平原地带被大片的田园和果园所覆盖,种植有水稻、菜心、乌榄、荔枝、香蕉等若干作物。大片的森林在雨季时能集水和储水,调节暴雨洪水;旱季时,释放储水,为湿地补水;对周围湿度、降水、温度、风力都有着明显的调节作用。
正是得益于白水山独特的生态条件,朱村先民才选育出了享誉岭南的丝苗米,发展出了农、林、畜禽生产于一体的丝苗米文化系统。
丝苗米的起源
增城是一座具有1800多年历史的岭南古邑,稻作生产历史悠久。2021年,考古工作者在增城金兰寺遗址的战国时期文化层发现了古水稻田,这是岭南地区首次考古发现且年代最早的古水稻田遗存。
清宣统三年(1911)修《番禺县续志》明确说,“丝苗黏”原产于增城。根据民间传说,丝苗米原产于朱村丹邱村的白水山栖云寺旧址一带,栽培历史约有500年。栖云寺位于白水山腰,始建于隋唐时期,鼎盛时期有僧侣200多人,后毁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据传说,明代栖云寺的僧人把四处化缘收集到的各种稻谷播种于寺前开阔处的两亩水田里,从中选育出了优质的稻谷新种。周边乡民纷纷引种,称其为“寺庙米”,后逐渐讹传为“丝苗米”。“白水丹邱”是古代增城八景之一,史籍多有记录。清康熙年间的《广东新语》《粤中见闻》说白水山“上宽平,可田百亩”。清康熙《增城县志》也言白水山“山上有田,可四十余亩”,其中收录的吴应新《栖云庵记》更载:“绿墅青畦,土膏而野沃者,平田垒垒也”。
上述记载表明,古代栖云寺的僧人确有种植水稻。岭南地区的佛教寺庙普遍有农禅并重的修行传统,如清代已相当知名的南华草菇、南华李就出自禅宗祖庭——南华寺。栖云寺古有稻田的记载,为民间传说的真实性提供了支持。
曲折的发展历史
清光绪年间,增城丝苗米已经大量外销南洋及北美地区,南海、香山、花县、番禺、东莞、顺德等县也纷纷引种,并有规模化种植。清末至民国初年,广东稻米供给多依赖外地输入和国外进口,而丝苗米出口量又大,为保证粮食供应,政府一度限制丝苗米的出口。1922年,民国广东当局举办广东省第二次农品展览会,由增城全兴米店提供的丝苗白米和增城商会提供的大糯米丝苗米被评为最优等,增城广茂店提供的白壳丝苗黏、黑壳丝苗黏评为优等。1936年的《增城县土壤调查报告书》也提到,各水稻品种中,以晚造丝苗品质最佳,多运售广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由于产量偏低,且秆高易倒伏,丝苗米一度濒于泯灭。自1972年起,以宋东海、张绍春、汤达安、李晋云、姚建秋为代表的几代增城农科人员积极开展丝苗米的品种改良选育,先后推出30多个优质丝苗米品种,使增城丝苗米产业再度焕发了勃勃生机。新世纪以来,增城丝苗米成为广州市首个、全国最早一批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后陆续荣获亚洲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中国国际食品、保健品、厨具展览会”食品类金奖、中国第二届和第四届农业博览会金奖、首届全国优质稻(籼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金奖、第十九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等殊荣。
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增城区通过有力举措,逐步构建起了丝苗米产业现代化发展脉络。
一是强化原产地地位。组织专家论证,进一步明确了朱村作为丝苗米发源地的位置。广州国家农业科创中心通过1000亿条组学数据进行遗传距离分析,追溯增城丝苗米的全国“嫡系血亲”,并数字模拟还原了增城丝苗米500年的“开枝散叶”路径。
二是进行产业链整合。位于朱村的丝苗米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内已实现“种子、育秧、管护、烘干、销售”五位一体。在前端依托核心区3000亩农田实现种植;中端通过智能化加工,开发米浆饮料等高附加值产业,并配备完善的仓储与冷链物流体系;后端大数据平台进行全链条溯源,确保从田间到餐桌的品质可控。
三是实施品牌化战略。发布《丝苗米区域品牌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场运作”的原则,以增科新选丝苗米1号为当家品种,“新三品一标”为主线,地理标志产品为抓手,增城丝苗米产业联盟为纽带,提升增城丝苗米区域品牌价值。
四是整合农文旅资源。打造朱村“时光穗稻”新乡村示范带,建成丝苗米文化展馆、稻田公园等公共文化地标,串联多类型景点,形成精品旅游路线。同时,借助节日营销与跨界合作提高丝苗米文化影响力,如开拍纪录片电影《稻乡》,举办丝苗米文化节、稻田美食节、稻田音乐会等。
五是创新联农带农机制。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和土地入股等机制,组建产业发展利益共同体,其具体模式主要为“土地流转获得租金—资产或技术入股参与分红—产业园提供就业岗位—政府或企业定期举办种植技术培训”。
增城丝苗米产业的发展,有力驱动了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带动了农民增收。据统计,2024年增城区全年丝苗米播种面积13.64万亩、产量4.9万吨,全区丝苗优质高产良种占比95%以上。增城丝苗米现代农业产业园总产值18.68亿元,联农带农8648户,农民人均收入42023元。
多姿多彩的稻作文化
围绕丝苗米生产,遗产地的农民群众创造了多姿多彩的稻作文化。
春节或开耕时节的“舞春牛”“做会”,是人们休闲娱乐,祈求稻米丰收的重要仪式。农历六月十九日(部分村落为七月十四),人们“尝新米”以庆丰收,同时做禾线糍拜祭“田头伯公”。禾线糍是用糯米粉搓成的长圆形糍粑,用芭蕉叶或蓑竹叶包裹蒸熟。一串禾线糍由7个糍粑组成,长约20厘米,形状似一串结满谷子的稻穗。七夕时,民众会制作“七月七糕”,拜过“七姐”后才享用。具体做法是:用水泡黏米,磨出新鲜粉浆,然后煮水溶糖倒入磨好的粉浆中,再加上适量发粉,置于大铜盆里以猛火蒸熟后切成菱形方块,分黄白两色垒叠上盘,寓意步步高升。民间多见的叉烧腊味煲仔饭、竹窝肠粉、米糊(丝苗米熬制,常加牛奶)、米橙(类似花生糖)等都是以丝苗米为原料进行烹制。
诞生于清末的“朱村鸡饭”是最能代表丝苗米的“地标美食”。其制作原料,需选用朱村荔枝园中散养、肉质鲜嫩紧致的走地鸡、朱村特产正宗丝苗米和纯正花生油。在烹饪过程中,精确把握米和水的比例,待米饭煮至收水后,放入鸡肉和米饭混焗,从而达到“鸡中有饭香,饭中有鸡味”的效果。此外,半叶和尚培育丝苗米的传说、白水丹邱的传说等在民间广为流传。村民往往会把苗条白皙的美丽姑娘比喻为“丝苗”。以上源于稻作文化,其后又加以延伸完善的民间传说与民间俚语,同样是稻作文化的表现形式。
目前,朱村鸡饭、舞春牛、增城丝苗米的传说、增城丝苗米粉制作技艺等都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基地)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