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市全方位布局城乡融合发展战略,紧盯乡村产业发展,深入推进“村企结对强产业·工农融合促振兴”五年行动,通过党组织牵线搭桥,依托企业优势资源,在产业培育、基础设施、产销对接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为村集体提供“造血式”服务,有效实现了村集体经济效益和群众收入“双提升”,为乡村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神木市各村党支部积极谋划产业发展路径,越来越多的特色产业在一个个村庄落地生根。现如今,一座座现代农业种植大棚里,瓜果挂满枝头,将神木大地装点得绿意盎然;一个个养殖场、养殖基地星罗棋布,牛羊成群,畜牧业蓬勃发展的景象尽收眼底;一处处农产品加工厂里,忙碌运转的机器奏响乡村产业发展 “奋进曲”,一幅乡村全面振兴画卷徐徐展开。
“兴村”事业从产业“塑形”开始
走进位于沙峁镇石角塔村龙华生态农业基地,蔬菜大棚内,长势喜人的蔬菜与村民辛勤忙碌的身影相互交织。过去,石角塔村产业结构单一,村民以种植小杂粮和外出务工为主,村集体经济薄弱。“兴村”事业从产业“塑形”开始。2021年,神木市将神木市龙华振兴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引入石角塔村,采取“党支部+龙头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村企结对,解决了石角塔村的发展难题。
“在‘村企结对’模式下,我们将1000多亩农田旱地租给龙华振兴生态农业公司,该公司还打造了750亩高标准农田以及49座温室大棚。不仅每年给村里带来50多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村民还有租金、分红等福利,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村企结对’换来了‘1+1>2’的效应。”石角塔村党支部书记李汉军说。企业积极发挥资金、技术和项目管理上的优势,外聘农业专家对务工村民的大棚种植和管理技术进行全面培训,让村民拥有“一技之长”。
近年来,神木市不断探索村企共建共赢、造血谋远的新路径,启动实施“村企结对强产业·工农融合促振兴”五年行动,通过政府主导搭建合作平台,村集体提供优质要素,企业出资并自主经营,发展联农带农经济,实现村企互惠共赢。第一批80个企业与88个村达成结对协议,建成项目43个,完成投资6亿元。
神木市找准各村产业发展特色,引入企业补齐村集体资金、技术、管理、市场等短板,将“乡村所需”链接“企业所能”。“神木市国资集团在乔家村投资500余万元,建成了红枣加工厂,村集体经济有了持续造血功能。红枣加工厂的建成,不仅确保了村内红枣的销售,激发了村民种植红枣的积极性,盘活了传统的红枣产业。同时,辐射带动了周边乡村红枣产业的发展,实现了村民收入与村集体收入的双增加。”贺家川镇副镇长王晓伟介绍道。红枣加工厂建起后,乔家村与陕果集团合作,延长了红枣加工链,助力红枣产业规模化、效益化生产。“乔家村经济联合社的红枣加工厂于去年秋天正式开始运营,预计每年能给村集体带来20万元的经济收入。”乔胜利介绍。
从“点上开花”到“全面结果”
多年前,中鸡镇纳林采当村以散户种植、养殖为主。现在的纳林采当村处处可见规模化养殖场,圈内牛羊成群,村民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都得益于陕西恒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神木市农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该村的结对发展。“自公司入驻以来,我们利用企业自身资源优势,实施了‘项目带动、产业拉动、资金扶动’整村推进的模式。”公司副总经理孙留俊介绍说,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按照“四加”模式即“标准化种植养殖基地+农产品精深加工+现代服务体系+特色帮扶”,与农户建立技术指导、产品销售等利益联结机制,流转村内土地1600余亩建起了猪牛羊养殖基地,鼓励农户进行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养殖,并优价收购本村农畜产品,带动村内100余户村民发展饲草种植、畜牧养殖业,同时也为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通过结对扶持,纳林采当村积极引进更多企业发展种植养殖产业,其中引进神木市长青健康食品产业集团,打造以“万亩饲草种植+5万只肉羊繁育+100万只羊子屠宰”项目为核心的种植养殖销售产业链。
“近年来,在结对企业的帮助下,张家坬村先后建成570亩山地苹果园,发展鸡心果产业,目前,果园已经开始挂果。打造了1000亩有机小米、有机黑豆换茬轮作种植基地,修建了有机杂粮加工厂。村集体经济发展欣欣向荣,实现农业增效、农户增收。”栏杆堡镇副镇长姜小越介绍。
村企携手,让经济薄弱村迎来了变革与新生。神木市以产业发展为总抓手,通过引入工业企业的资源“活水”,培优农业主导产业,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增强结对村自我“造血”能力,推动村集体经济由“单打独斗”转向“抱团发展”,村企同频发展,结出“致富硕果”。
从“双向奔赴”到双向奔“富”
“大贝峁煤矿同草条沟村‘联姻’,确立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村企联建’发展思路,建成了规模化养殖场,每年给村集体支付租赁费20万元,解决了土地撂荒问题,同时给村民增加了收入。”草条沟村村委会副主任王治国说,双方形成了长期发展生态农牧业、短期发展肉牛养殖的发展规划,打造集肉牛养殖、饲草种植、饲草加工、肉食产品加工等为一体的产业发展链条,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像草条沟村这样的“村企共建”模式并不是个例,神木市积极探索“以企带村、以企促村、村企共赢”的长效工作机制,鼓励村企之间以共建为基础、共赢为纽带、共享为目标,主动对接资源,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产业发展路径,从“双向奔赴”到双向奔“富”,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尔林兔镇贾家梁村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盘活“沉睡”资金、资产、资源,不断强化村集体“造血”功能,让村集体经济发展更有“钱景”,村民生活更有“愿景”。“我们采取‘结对企业资金、技术入股+村组土地、场地入股’的模式,将淡水鱼养殖作为促进村企共同致富的抓手,在陕西泰昌能源集团的帮助下成立了泰昌渔库(陕西)科技有限公司,建设了智慧鱼池产业孵化项目。”贾家梁村党支部副书记杨振军说,村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了产业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村企双兴”的振兴路。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