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亚坤:博士“农民”
时间:2025-04-23 14:42:28 来源:农产品市场-中国农村网 作者:文/刘树晨 字号:【

  在一般人的想象中,科研人员可能都是身穿白大褂、神态认真地在实验室摆弄各种“高精尖”仪器的人。其实不然,还有这样一批科研人员,他们在田间忙碌,满身泥点、皮肤黝黑,比农民还像农民……他们就是农业领域的科研人员。身为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玉米团队助理的崔亚坤博士,就是这样一个“加强版农民”。

  崔亚坤出生在山东省青州市的农村,家里以种菜为主。在崔亚坤的记忆中,童年生活是快乐的、美好的,但令他印象深刻的,是每到蔬菜收获的季节,家里那紧张的氛围。本该开开心心地迎接丰收,为什么会紧张?只因那难以预料的菜价。如果价格偏低,全家人都很沮丧;价格上涨,大家就会很高兴。

  为了抵御波动的菜价,崔亚坤的父母尝试过种植各种蔬菜,但效果始终不理想。“如何能让农民高高兴兴地迎接丰收?”这个问题就像一粒种子,埋在崔亚坤的心田。

  从经济学学士到农学博士

  高中毕业后,崔亚坤考上南京农业大学,为了方便就业,他选择工商管理专业。学习一段时间后,崔亚坤感觉缺乏兴趣,反倒是看农学专业的学生在田间开展课程,心中总是跃跃欲试。农学是南京农业大学的优势专业,经过综合考虑,崔亚坤决定转专业,改学农学。系统地学习农学课程后,崔亚坤发现自己很喜欢和农业打交道,就一直读到了博士。

  博士毕业后,崔亚坤加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玉米团队,负责玉米种质创新的研究工作。读研究生时,崔亚坤主要研究的是小麦的栽培与耕作,虽然也学习过作物遗传学,但不够深入。因此,刚走上工作岗位,崔亚坤就遇到了第一道难关——理论知识关。

  想填补理论知识的空缺,只能花费大量的时间学习,但繁杂的日常工作也需要处理。“我当时出差比较多,需要对收集到的优质种质资源进行细致的鉴定、评价,一天24小时怎么也不够,真想一个人分成两个用。”崔亚坤说。

  为了弥补玉米育种理论知识的不足,火车上、工作间歇、睡觉前,崔亚坤努力地抓住每个细碎的时间看书、学习。

  “加强版农民”

  关于品种的选育过程,崔亚坤介绍:我们会将优秀的父本和母本进行杂交、鉴定和评价,筛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品种,这个环节需要进行多次筛选。新选育出的品种还要在全国多个地区进行田间试种,验证其产量的稳定性、抗逆和抗病虫水平。只有通过田间试种,才能保证其推广到农民手中不出生产问题,整个育种环节需要5〜8年的时间。

  品种的选育过程,几句话就能说清,但真正操作起来格外枯燥。“选育工作真的很熬人,有很多从事育种工作的科研人员,可能一辈子也育不出几个品种。而且我们科研人员也有考核压力,研究多年,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如果拿不出成果,也会影响团队和个人的发展。”崔亚坤说。

  不仅如此,品种选育的各个环节,还需要大量的田间实验。崔亚坤最忙的时候,一年中的三分之一都要和农民一样,在田间劳作,甚至比农民更苦。从那个时候起,崔亚坤就开始称呼自己是“加强版农民”。

  有一年夏天,崔亚坤和其他农民一样,早上5点就来到田间。9点后,气温逐渐攀升,大家陆续忙完农活准备回家纳凉,崔亚坤却依旧在田间忙碌。好心的农户提醒崔亚坤,快30℃了,赶快走吧,那么拼命干啥?崔亚坤只是表达了谢意,依旧坚持在田间观察,心想:别说30℃,就是再热我也不能走。因为这段时间,他要观测高温天气下植株的长势变化。

  在各个基地进行实验时,崔亚坤常能遇到热情的老乡叫他到家里吃饭。刚开始,崔亚坤担心会给老乡添麻烦,总是婉拒,但老乡还是会热情地邀请他。盛情难却,崔亚坤只能同意。没想到去家里吃饭这种小事,老乡却很开心:“从来没有这么多高学历的人才来我们家。”听到老乡的话,崔亚坤很受触动。

  崔亚坤说:“这些农民是非常朴实的,他不会在乎你育的种子用了什么高端的技术,他们只看产量。如果我们团队给大家推荐的种子,平时产量很高,遇到高温等极端天气就大幅度减产,老百姓的丰收怎么保障?我们必须对自己育的种子负责。”不仅高温天气,霜冻、雨水、大风……各种极端天气,崔亚坤都要在田间与玉米做伴,详细地记录它们的变化。

  “顶天立地”的科研人员

  “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面朝黄土背朝天”,凡是形容农民辛苦的词句,用在崔亚坤这些科研人员的身上同样很合适。崔亚坤记得,一位老师曾经跟他说,我们这些在农业领域做科研的人,做事要“顶天立地”。“顶天”顶的是最先进的农业种质创新技术;“立地”立的是我国农民脚下的土地,选育出来的品种要在农民手中推广应用,实现增产增收。要多为农民着想,时刻谨记自己工作的意义。

  面对繁重的工作,刚走出校园不久的崔亚坤有点吃不消。他说:“我没想到工作强度那么大。当时在海南三亚的南繁生物育种试验基地,真是从一早干到天黑。玉米育种工作应该是我接触到的各类育种工作中最累的了。”农民的孩子不怕吃苦,崔亚坤咬牙坚持了下来。

  繁重的工作下,效果也是显著的。几年来,崔亚坤跟随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玉米团队成功地培育出抗锈耐密高产玉米新品种——苏科玉076、优质黑色甜糯型玉米品种——苏科糯1505、优质白色甜糯型玉米品种——苏科糯1801等多个增产效果显著的玉米品种。

  培育出的优质玉米品种究竟好不好,农民说了算。为了大面积地推广种植,崔亚坤下乡进村,给农户做义务培训讲座,讲解种子的特性和种植要点。

  听说这些种子能增产,农户都很积极,主动询问各种问题,崔亚坤一一作答,提供技术支持,并按需给大家推荐各类优质品种。“农户都很配合我们的工作,也很信任我们。讲解后,我把手机号留给他们,总会收到他们的信息,甚至第二天要不要打药都会问我。”崔亚坤说。

  最令崔亚坤高兴的,当属切实为农民解决问题的那一刻。江苏省响水县有一位种植千亩农田的大户采用大豆、玉米复合种植的模式,结果在实际耕种时,由于农机操作不当等问题,每亩地玉米少种了300株左右,这种不规范的种植,可能会造成玉米的产量受损。农户急忙找崔亚坤请他帮忙。看到玉米稀植已成定局,崔亚坤建议他一定做好田间管理,多追肥,做好病虫防控。到了丰收的季节,农户的千亩农田产量果然没受影响。当他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崔亚坤时,崔亚坤也感到由衷的高兴。

  在江苏省句容市,有一个种植户经营自家的家庭农场时,选择玉米和西瓜套种,但产量一直不好。崔亚坤看到后,很快发现问题——玉米的植株有点高。“你明年选个植株矮的玉米品种。”崔亚坤给出解决方案,果然第二年玉米和西瓜的产量都提高一大截。

  从“点”到“面”

  2018年,崔亚坤来到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开鲁县,挂职担任副县长。崔亚坤把此次挂职看作是一次难得的进修机会。

  崔亚坤首先对开鲁县农牧局,开鲁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麦新镇、小街基镇、东风镇、建华镇和东来镇的农业种植结构、农业科技需求进行全面调研。多次的调研让他对如何帮助农民增收致富有了新的想法。

  “挂职一年,我要为这片土地留下点什么。”搞科研的人,习惯拿成果说话。

  崔亚坤发现开鲁县玉米产量高,但是鲜食玉米还是一块空白。于是,他提出科技服务对接行动计划,引进普通玉米新品种5个、鲜食玉米品种12个、青贮玉米品种4个、辣椒品种21个。

  “鲜食玉米成熟了,大家吃完都说好。这甜玉米、大辣椒,全通辽市,全内蒙古,咱这儿是一流的。”看到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引进的红干椒和玉米品种得到当地人的认可,崔亚坤打心眼里高兴。

  在开鲁县的挂职锻炼,让崔亚坤收获颇丰。他说:“作为一名科研人员,从前我的工作都是一个‘点’。挂职副县长后,我明白还是要考虑到‘面’上的东西。想帮助农民增收,不要只思考如何培育一个好的品种,更要解决一个产业链的问题。”

  结束挂职回到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玉米团队后,崔亚坤也转变了身份,从一名科研人员,变为团队的助理,他要和更多“面”上的工作打交道。崔亚坤说:“仅从我个人的角度出发,以前只需要研究如何育好一个玉米品种,虽然也很难,但我不用考虑很多其他的事。现在我面临的工作则更加复杂,当了这么多年的科研人员,让我适应新的身份并不容易,但我一定会努力做好。”

  努力实现增收致富

  这几年,崔亚坤更多地聚焦于鲜食玉米。他说:“以前我们选育了许多优良的普通玉米品种,确实能提高产量,但并不意味着能提高农民的收入。”崔亚坤一直记得,从前父母面临收入受菜价波动影响的问题,有时候就算产量提高了几百斤,收购价稍微一降,总体上还是没有增收。崔亚坤认为,就拿玉米举例,只有另辟蹊径,大力推广“好种、好看、好吃、好卖”的鲜食玉米,提高产品单价,才能更好地抵御市场风险。

  “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改变农民的思维,玉米不只能按斤卖,也能按个卖。”崔亚坤说。近两年,他到处办讲座,向农民介绍新型农业思维,也选择在革命老区句容市茅山镇蔡门村试点推广鲜食玉米。

  虽然茅山镇的耕地制约严重,不能实现大规模种植,但可以尝试精品种植。崔亚坤了解到,当地以往都没种过鲜食玉米。经过多番考察,崔亚坤发现,这里的气候和环境很适合种植鲜食玉米。他向当地大力推广黑甜糯和彩甜糯等新品种,对接种植大户、新型经营主体,进行示范种植。团队在村里建立鲜食玉米产业发展专家工作室,创建田间课堂,开展技术培训和现场观摩会,发放各类资料;在玉米播种、田间管理及采收关键环节,团队成员下沉一线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带领老百姓选择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

  果然,鲜食玉米很受消费者欢迎,甚至一根玉米卖出10元的“天价”。利用村集体的60亩耕地,蔡门村每年为村民提供数十个工作岗位,为村集体增加十几万元的收入。尝到了甜头,村里开始进行土地平整工作,将种植规模扩展到120亩。如今的茅山镇获评省鲜食玉米特色小镇,成功打造“春城好田玉米”品牌,使茅山镇的鲜食玉米产业完成了从0到1的突破。此外,崔亚坤在江苏省团委和省农科院的支持下,联合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高校的知名研究员、专家,大力开展“青禾”农业科技志愿活动,在各地推广先进的农业新成果、新技术和新模式,手把手地教农民做好品种选用、田间种植、田间管理、深加工、农产品保存、产品包装、塑造品牌等农业生产的每个环节,通过规范化生产,提高产品品质,真正实现让农产品不再“贱卖”。

  同时,崔亚坤也在不断地总结经验,努力形成一些可复制的农业产业模式。“这些成功的产业发展经验不应该只在句容实现,还要在盐城、在整个江苏,甚至在其他地区都能开花结果,哪怕只给每个村子带来10万元、20万元的增收,我们的努力就没有白费。”崔亚坤说。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