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山板枣:守望千年焕新机
时间:2025-04-23 10:24:57 来源:农产品市场-中国农村网 作者:文/郑舞 字号:【

  一颗板枣,改变了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它是村民实现致富增收的千年祖业,也是为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插上”翅膀的重要支撑。

  稷山县位于黄河中游、汾河下游,历史悠久、人文厚重,自古有着“后稷故里”的美誉。史料记载,中华农耕始祖后稷曾在此树艺五谷、教民稼穑,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华夏文明的诞生发展提供了丰富滋养。

  稷山县还有另一个出圈的名字,唤作“板枣之乡”。在稷山国家板枣公园内,17500棵千年古枣树苍劲挺拔,它们组成了全国唯一的“万株千年”板枣古树群,被农业农村部评选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但就在几年前,这里的枣树一度受到“裂果”影响,让村民在收成和收益上陷入困境,甚至有人动了“毁园砍树”的念头。

  面临挑战,稷山县委、县政府于2022年依托国家板枣公园,以稷峰镇姚村、陶梁、吉家庄三个村为核心打造了“守望千年·只为枣你”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园区。通过基础设施改造提升、盘活农村资源,推动旅游与文化、产业、乡村、农特产品等深度融合,蹚出了一条多元化发展的新路子。

  稷山县枣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贺宁杰认为,园区项目的打造是为稷山整个枣业的发展探索出了一条破局之路。“没有园区的支撑,引进科学技术解决种植难题,这些千年的枣树很难保存下来。老百姓也很难享受到文旅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

  2024年底,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正式贯通,稷山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辛旭瑞表示,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为稷山带来了更多发展机遇:“可以感受到,整个景区的收入和客流量都在不断增长,下一步,我们将会在服务、宣传、业态丰富等方面不断提升和优化,让更多游客留下来、住得久。”

  农文旅融合:

  守住立身之本

  稷山板枣位列中国十大名枣之首,起源于春秋时期,从唐代开始就是历代皇室贡品。板枣博物馆的展示显示,稷山板枣干制品含糖量高达75%,且含有独特的营养元素。

  漫步在国家板枣公园,一眼望去,成片的枣树千姿百态,矗立在历史的长河中,历经千年风雨却依旧挺拔,伴随着一种浓厚的历史感。

  稷山全县共有板枣栽植面积15.3万亩,核心区面积为5万亩,共有千年以上古枣树17500棵。

  2017年,这里建成了山西省唯一的林木(花卉)专类公园稷山国家板枣公园,并制定《枣树保护制度》《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制度》等,明确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珍贵树木保护等内容。

  2022年,当地依托于国家板枣公园,打造了“守望千年·只为枣你”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园区。目前,园区已建成“童话恐龙乐园”、“稷颂”沉浸式文化主题演艺、“唐枣温泉庭院”、“枣乡人家”非遗街区、“稷山号”旅游观光火车等十大业态28个系列,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产业链。

  谈及打造示范园区的初衷,贺宁杰十分感慨。他回忆道,前些年,园区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瓶颈”,“连续有三四年,到了板枣成熟的季节,就会连绵不断地下雨。这就很容易造成‘裂果’和减产的现象,老百姓的收入和信心也会受损。”

  贺宁杰记得,当时一些人就有了和其他地方一样毁园砍树的想法,但这样古枣园的面积也会减少,“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因为板枣是稷山的祖业,流传了千百年。没有稷山板枣,就没有稷山,板枣是稷山的立身之本。”

  因此,打造示范园区,对稷山来说既有自然优势基础,更是现实需求。贺宁杰介绍,稷山县从2020年开始进行农文旅融合工作,遇到很多困难,但历届县领导都没有放弃,一任接着一任干,有恒心有毅力,近几年终于驶上发展的快车道。

  “我去过周边很多以前的产枣地,他们在遇到裂果问题和市场困难时,大多是一砍了之。”贺宁杰说,幸亏稷山县坚持要做农文旅融合,不仅保住了这片千年古枣园,也让老百姓恢复了信心,以往很多枣民到江苏昆山等地打工,现在看到在家乡生活也有了奔头,就基本都回来了,村民的精神和村子的面貌都有了很大提升。

  如今,从建设到运营不到一年时间,稷山国家板枣公园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园区已获评国家AAA级景区,并获得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区等6个国字号品牌。

  据工作人员介绍,园区已吸引了183家市场主体入驻,累计接待游客40余万人次,营业收入860余万元,成为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在2024年暑假和国庆假期期间,周边城市的研学团队和众多游客慕名而来,园区一度“一房难求”。

  乡村振兴:

  传承农耕文化

  示范园区的成功打造,不仅带来了流量,让稷山“出圈”,更重要的是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径。在让村民实现增收致富的同时,也吸引越来越多外出人员返乡就业创业,为乡村发展增添活力。

  在园区中,已有一百余位当地村民从事保洁、保安、服务员等工作;也有村民在家门口搞起“副业”摆摊卖烤串、饮料等商品,姚村一位村民在客流高峰时期一天卖水的收入就可以达到6000元。

  辛旭瑞说:“我们要让老百姓在享受打枣、卖枣一产的同时,享受到二产,尤其是三产文旅带来的效益。现在老百姓吃上了旅游饭,挣上了旅游钱,实现了打工不必去远方、在家也能创辉煌的愿景。”

  除了本职工作以外,许多村民还“身兼数职”。白天他们可能是传菜员、厨师、小火车司机……到了夜晚,他们便成为一位位名副其实的演员。

  夜幕降临,在示范园区中的稷山板枣博物馆中,大型沉浸式实景文旅剧《稷颂》拉开帷幕,向游客展现粮为国本、教民稼穑、江山社稷的深远意义,成为连接古今、传承文化的桥梁。

  而剧中的每一位演员,都是当地的枣农。

  已经70多岁高龄的郅平威,是市级非遗传承人,也是管理照护园区中千年枣树的“枣王”,还是剧中扮演“稷山老人”的老演员。

  他说:“村里上了年纪的村民对农耕文化了解比较深刻,现在来这里研学的小朋友很多,游客也多,我们想通过表演,更好地去挖掘和传承后稷精神和农耕文化。”

  这样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也在年轻一代中生根发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回到家乡、留在家乡。

  剧中扮演“神鸟”的舞蹈演员张丹阳自豪地说:“园区给了我们提供了很多机会,在形象、气质、表演功底等各个方面培养我们、帮助我们。我觉得作为一名年轻人、一名稷山人,要把稷山的历史,后稷的历史和精神文化向更多人展现出来,并且传承下去。”

  未来目标:

  多方面做足“枣文章”

  除了像《稷颂》这样的文旅项目,近几年,示范园区又以“枣园+”模式先后举办了枣花节、后稷农耕文化节、马拉松、自行车赛、姚村“村晚”、万人集体婚礼等一系列活动,让农文旅在稷山深度融合。

  2024年10月18日,山西黄河、长城、太行“三个一号”旅游公路全线贯通。这被外界公认为将对山西实现乡村振兴、加快转型发展、打造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等,具有重要意义。

  同样,这也为稷山的发展带来更多机遇。辛旭瑞坦言,近年来,随着黄河一号旅游公路逐步通车,整个景区的收入和客流量都在不断增长,“尤其是在旅游旺季,我们想带家人出来玩,甚至都订不到房间。但从另一面来说,这是一种幸福的烦恼,说明越来越多人知道稷山,游客也越来越多。”

  贺宁杰则认为,黄河一号旅游公路的贯通对稷山而言带来的机遇是巨大的,“不仅是旅游方面的收入增加,更是能带动板枣及其干制品的销量和知名度。”

  对于园区未来的规划,稷山县后稷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董沁声总结了四个方面:“首先要做的是加大对枣树的保护,对枣园面积的保护;第二是不断提高板枣的品质,以及延伸板枣的产业链,要做板枣的精深加工,把好的产品做出来,持续向外打开市场;第三在文旅方面,主要是做优服务,虽然这里的员工都是村民,但提供的服务都是要求要达到星级酒店的标准;最后就是不断丰富业态,旅游市场是在不断迭代更新的,‘一招鲜吃遍天’已经不复存在了,我们也在积极谋划,打造更多的系列主题,例如研学、康养、婚庆等,把更多的游客吸引过来。”

  如今,千年枣林不断焕发着新的生机,成为稷山县县域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源源不断的动力。正如稷山县政府一位负责人所说:“板枣大有文章可做,需要久久为功,用心思、花心思、下功夫。”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