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好委员:培育新质生产力 促进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5-04-23 10:34:38 来源:农产品市场-中国农村网 作者:本刊记者 许雅 字号:【

  习近平总书记在前不久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要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转变发展方式,培育新质生产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对此,民营企业座谈会的与会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认为,新质生产力并不仅限于全新的产业和高科技的行业,一定也会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当前,我国传统产业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解决了大量的就业,也创造了许多税收,但普遍面临技术迭代滞后、生产效率偏低、资源约束加剧、国际竞争压力增大等挑战。在走访、参观传统产业企业的时候,刘永好发现,大家都表现出了非常强烈的紧迫感,都迫切地希望利用迅猛发展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高新技术,推动自身的转型升级。

  “推动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结合、促进传统企业高质量发展在当前非常重要,我们必须跟上,要闯、要学,把我们自己该做的事做好的同时,积极融入新质生产力格局,这是必由之路。”刘永好表示,目前新希望集团已经做了大量布局,创新尝试把AI和现代农业场景结合起来,如通过社会数据、企业数据、历史数据等的结合,找到一个猪周期预测的模型,为调控生产安排做出预判。

  在调研中,企业反映最普遍、最希望得到解决的问题,一是希望能建立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生态。二是加大金融支持,鼓励创新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机制,加强容错机制。尤其是在鼓励支持传统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上,可以在融资上进一步建立中小企业白名单制度,进一步解决中小企业在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再一个是设置传统行业攻克“卡脖子”重大项目重点支持制度。卡脖子项目往往研发周期长、投入成本高、协作要求多、推广使用难,很需要政府主导进行包括人财物等资源的统筹协调。

  “提到卡脖子项目,就不得不提到种子,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畜禽种业是畜牧业的‘芯片’。新希望一直积极在育种上进行投入,目前在猪‘芯片’、鸭‘芯片’上均取得了工程突破。”刘永好介绍,“我们和中国农科院联合选育的‘中新鸭’,打破了中国肉鸭品种被垄断的局面,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猪的育种不仅局部实现和国际水准对标,还在发展和培育更高品质的川香猪、藏香猪等本土猪种上做布局,以满足老百姓对更好口味和更高品质的要求。”

  为了促进畜禽种业高质量发展,刘永好认为至少应从三个层面发力,一是完善育种体系,提升畜禽种业核心竞争力,推动畜禽种业高质量发展。二是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夯实畜禽种业发展基础。三是加强种业市场监管,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经过多方努力,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已整体迈进世界第一方阵,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3%,但农业发展仍面临创新平台建设缺失的短板,这制约了涉农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我国421家上市涉农企业中,70.31%不具备国家或部级创新平台。2023年,我国涉农企业创新指数集中分布在40〜55区间,得分75分以上的企业仅1家,农业领域缺乏龙头型科技领军企业。从现状看,我们亟需培育农业科技领军企业,去突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刘永好解释。

  经过调研,刘永好认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第一,尽快推动成立国家农业创新投资母基金。第二,支持企业牵头围绕未来前沿领域培育一批创新联合体。第三,加大农业科技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在信贷、保险、担保等领域赋能农业科技型领军企业做大做强。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乡村青年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是关键。根据农业农村部相关数据,各类返乡入乡创业人员已超过1200万人。新希望过去几年聚焦乡村发展和人才培养,发起了“十万绿领新农人”培训和乡村振兴“村长班”项目,培养了8.7万新农人和300多名村基层干部,取得了积极成效。

  关于如何为这些年轻高素质人才打造育得出、留得住、跟得上、空间广的乡村生态,刘永好建议:首先要加强扶持,实施新农人、新农村“种子计划”,申报评选产生部分村庄和农村发展带头人作为计划样板进行全面扶持,积极发挥典型和榜样作用。设立专项资金,支持返乡入乡人才培养。为回流年轻人提供贷款或补贴,降低创业风险。搭建创业平台和孵化器,为返乡创业大学生和年轻人提供场地、基础设施、法律和财务咨询等方面的赋能支持。第二是发挥各界力量积极开展返乡青年再培训、再教育。加强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协同合作,共同建立健全乡村人才的多渠道、立体式培训体系。

  “让更多年轻人留在农村,用现代科技‘武装’农业,帮农民挑上‘金扁担’,我们传统产业升级与发展的道路也会越走越宽。”刘永好充满信心。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